同仇敌忾御外侮
武装抗日的火焰在燕赵大地点燃
同仇敌忾御外侮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很快把华北作为必取的下一个目标,河北首当其冲。1933年1月1日,日军进攻山海关,华北腹地岌岌可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武装抗日的火焰在燕赵大地点燃。河北各级党组织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领导、推动形成了如火如荼的武装抗日高潮。
1933年,在中共北方党组织的领导与帮助下,爱国将领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等在张家口组建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图为1933年7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
榆关城一声怒吼,拉开长城抗战序幕
清晨,阳光洒在山海关古老城墙上,仿佛为其镀上了一层金辉。“天下第一关”城楼显得更加沧桑伟岸。
从关门进入瓮城,东侧的城墙上留着铜钱大的弹孔。“当年,就是在这里打响了长城抗战的第一枪。”8月13日,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政协原文史研究员刘学勤从手机里翻出一张保存许久的照片。照片上,五个身着军装的年轻人神情严肃,目视前方。
“中间这位是东北军独立步兵第九旅六二六团一营营长安德馨,其余四位是他手下的连长。榆关抗战中,他们奋勇抵抗日寇入侵山海关,全营壮烈牺牲。”刘学勤低沉的声音,将我们带入那段烽火岁月。
山海关,古称榆关,是从东北进入华北的门户,是“两京锁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将山海关看作侵略中国的战略要地,不断在周边增岗设哨、构筑工事,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当时,驻守山海关南门的正是安德馨带领的六二六团一营。”刘学勤说。
1932年12月底,为了表示抗战到底的决心,安德馨把妻子儿女送回保定原籍,并给家兄写信说:“日寇内侵,国难日亟,军人效命,正在斯时。一旦设有不幸,则家事不能复问。”
1933年1月1日,日军向榆关发起进攻。当时驻守这里的东北军独立步兵第九旅旅长何柱国下令坚决抵抗。他发布了慷慨激昂的《告士兵书》,提出战斗口号:“以最后一滴血,为民族争生存;以最后一滴血,为国家争独立;以最后一滴血,为军人争人格。”
“当时战斗非常激烈。”刘学勤说,日军出动了3000多人,动用了飞机、大炮、坦克、军舰等攻击榆关。安德馨带领部下冒着日军的炮火沉着应战,双方激战6小时,日军始终无法登城。
“那时候,几乎每位抗日将士都抱着必死的决心。安德馨斩钉截铁地对部下说:‘日本人要过去(山海关),只有在我们的尸首上过!’”刘学勤说,每每读到这段历史,都几乎哽咽。
1月3日,日军又向榆关发起进攻。南门一片火海,工事几乎全部被摧毁。安德馨带领将士们打光子弹就抡起大刀,几次夺回阵地,但终因众寡悬殊,弹药告罄,后方又无增援,致使榆关沦陷。
坐落于秦皇岛市莲花湖公园的“长城抗战第一枪”铜雕,生动呈现了当年长城抗战守军的奋勇杀敌场面。
短短三日,中国军队以不足1个团的兵力毙敌400余人,包括安德馨在内的586名中国守军壮烈牺牲。他们的壮举鼓舞了全国人民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斗志。
山海关之战,拉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1933年初,中国军队在长城喜峰口、罗文峪、古北口等地英勇抗击侵华日军,虽以失败告终,但他们表现出了抵御外侮、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给嚣张的日军以沉重打击,在全中国乃至世界人民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察哈尔枪声响起,十万民众保家园
“枪支、电台,这些紧缺的物资,一部分是吉鸿昌变卖家产换来的。”8月14日,在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纪念馆,河北北方学院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陈韶旭介绍。
展柜里斑驳的短枪,将驻足的游客带回到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
1933年,山海关、热河相继沦陷。在中共北方党组织的领导与帮助下,爱国将领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等在张家口组建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今天,矗立在张家口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察东失地阵亡将士纪念塔的塔尖,还保持着指向东北的姿态。“这代表着抗日同盟军收复东北失地的信念。”陈韶旭说。
抗日同盟军提出的联合抗日、收复失地的主张,不仅得到共产党人的大力帮助,也得到各界抗日力量的广泛支持,队伍很快发展到10万余人。1933年6月20日,冯玉祥任命吉鸿昌为北路前敌总指挥,方振武为北路前敌总司令,率部北上迎击日伪军。
抗日同盟军的第一个目标,是被日伪军占领的康保县城。
“这场战斗持续了3个小时。同盟军首战告捷,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陈韶旭介绍,6月22日,同盟军一举收复康保,乘势拿下沽源,向多伦逼近。
地处察哈尔省东部的多伦,被日军视为攻掠华北、进逼平津的战略要地。多伦城内驻有日军骑兵第4旅团1000多人、伪军2万多人以及炮兵部队。城外有32座炮台及交通壕、电网等坚固工事。
7月10日晚,夜色如墨。机枪喷射着火舌,炮声回响在耳边。这时,同盟军已与日伪军激战3个昼夜。
“吉鸿昌在这场战斗中,表现得有勇有谋。”陈韶旭说,史料记载,吉鸿昌赤膊冲杀,冒着枪林弹雨亲自带领敢死队匍匐前进。3次登城,3次失败。次日拂晓,同盟军再度组织攻城,遭到日军飞机轰炸,伤亡很大。
吉鸿昌改变战术,组织40余人扮做商贩潜入多伦城内。12日凌晨,多伦城内枪声密集,同盟军在城内外一起响应,日伪军陷入混乱。经过数小时激烈巷战后,失陷72天的多伦县城光复。
20多天时间里,同盟军浴血奋战,以伤亡160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伪军1000余人,收复康保、宝昌、沽源和多伦等失地。到7月12日,同盟军乘胜收复察哈尔省全部失地。“这是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首次从日伪军手中收复失地。”陈韶旭说。
尽管后来这支同盟军在日蒋夹击下失败,但中国共产党开创的同部分国民党人局部合作抗日的新局面及其经验,对于推动全国的抗日运动,促进国共两党以后的合作抗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打响华北民众抗日第一枪,撒播抗日火种
“今年,是我爷爷牺牲90周年。”8月12日,孙永勤烈士的孙子孙团营告诉记者,几个月前,他专程前往承德市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和遵化市茅山,重访了爷爷孙永勤当年抗日的足迹。
孙永勤,是华北地区最早点燃民众抗日烽火的“布衣英雄”。
1933年,侵华日军成立了傀儡政权伪承德县政府和伪兴隆办事处,榨取当地财税。为加强统治,日伪又推行“铳器回收”政策,百姓敢怒不敢言。
担任兴隆县孙杖子村自卫团团总的孙永勤,手里有几十条枪,但他坚决不交。
一天,中共京东特委派人化装成“卖水鞋”的在孙永勤家落脚,与孙永勤彻夜长谈党的抗日主张,孙永勤感到眼前豁然开朗。
恰在此时,有人向日本人诬告孙永勤劫走枪支、煽动抗日,车河堡的伪满洲国警察队要对其讨伐。听到这个消息,孙永勤怒火万丈,决心起来武装反抗。
孙杖子村有一处碾盘。年幼时,孙团营多次听奶奶说起,1933年12月11日,爷爷孙永勤就是站在碾盘上喊出“宁为抗日死,不当亡国奴”的口号的。他成立民众军,发动了黄花川农民武装起义,打响了华北民众抗日第一枪。
“兴隆一带都知道我爷爷,大家敬重他是抗日英雄。”孙团营说。
这份敬重,是民众军狠狠打击日伪军赢得的。民众军成立不久,孙永勤就带着队伍先后袭击车河口、半壁山伪警察分驻所及潘家口伪税关署等,拔除了多个据点。在他的带动下,苇子峪村、蓝旗营村多位村民分别组织家乡农民发动抗日起义,率部参加民众军。
1934年4月,孙永勤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救国”的主张,将民众军改为“抗日救国军”。整编后的抗日救国军活跃在长城内外,不断打击日伪军,极大地鼓舞了沦陷区人民的抗日士气,队伍人数猛增至5000人。
日伪军对孙永勤和他带领的救国军极为痛恨,称其为“热省治安之癌”“满洲西南‘国境’之大患”,多次对其“围剿”。
1935年2月,日伪军拉拢孙永勤未果后,纠集了六七千人意图歼灭救国军。5月24日,缺衣少弹的孙永勤部被日伪军压迫至遵化市茅山,中弹牺牲。
民族英雄孙永勤领导的农民抗日武装,在日本侵略者占领区内坚持浴血奋战一年半之久,攻克、袭击日伪据点100余处,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孙永勤的抗争虽然失败了,但激起河北乃至整个华北人民抗敌御侮的斗志,在长城内外撒播了抗日的火种。之后,相继爆发了冀南农民抗日反蒋大暴动、共产党员王承祖领导的玉田和丰润抗日武装斗争、滦县民团首领高志远领导的马城抗日起义等,河北各地的抗日民主运动风起云涌。(河北日报记者 白云)
相关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亲爱的全国同胞父老,急迫的华北丧钟声响,惊醒了若干名流学者的迷梦,也更坚决地使我们认清了我们唯一的出路。”
1935年12月3日,清华大学学生、清华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蒋南翔,泪流满面地写下这篇《告全国民众书》。
蒋南翔悲愤的心情,是当时爱国青年的心声。
1935年夏,日本接连胁迫南京国民政府签订“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又积极策划所谓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东北。
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抗日救国宣言》,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指出中华民族已处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号召停止一切内战,共同对日抗战。
在宣言精神指引下,北平地下党组织首先行动起来。1935年11月,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随即在北平工委领导下成立了北平市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简称北平学联),领导学生抗日救亡运动。
12月6日,北平15所大中学校的学生自治会发表《北平各校通电》,谴责国民党政府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妥协退让政策,痛陈“今日而欲求生路,唯有动员全国抵抗之一途”。这时,传来国民党政府准备于9日在北平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实现所谓华北特殊化的消息。在这紧急时刻,北平学联党团果断决定,12月9日发动抗日救国请愿游行。
《告全国民众书》被印成单页,在游行队伍中广泛散发,悲愤地喊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抗日救国请愿游行遭到国民党政府镇压,100余人受伤,30余人被捕。爱国学生随即发出通电,呼吁全国同胞共同奋起,抗日救国,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
12月16日,是“冀察政务委员会”预定宣布成立的日子,北平1万多名学生和几万工人、市民及东北流亡同胞,冲破国民党当局军警的拦截,云集天桥,举行市民大会,通过了《不承认冀察政务委员会》《反对华北任何傀儡组织》《收复东北失地》等项决议,并举行大规模的抗日示威游行。
这一行动再次遭到血腥镇压,学生被捕者数十人,受伤300余人。但慑于人民爱国运动的压力,国民党当局被迫宣布“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
一二九运动迅速波及全国,公开揭露了日本吞并华北进而侵略全中国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全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爱国学生运动开始走上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平津学生组织了南下扩大宣讲团,深入农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很快成为各地抗日救亡运动中的骨干力量,成为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助手和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纽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