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新闻网立足河北,覆盖全国,基本定位为“权威媒体,新闻网站”。

太行新闻网

城市: 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 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定州辛集雄安正定太行资讯京津冀网事 更多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太行新闻 > 省内新闻 >

遇见你丨11年、213位抗战老兵 他们用镜头守护“永不褪色的记忆”

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 张新悦 时间:2025-09-03 19:55:02

视频中展现的抗战老兵的照片,出自河北唐山的戚辉之手。从2014年开始,他的足迹遍布京津冀地区。至今,他已寻访到213位抗战老兵,用镜头将他们的形象定格,用影像记录英雄的荣光。前段时间,老兵们收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戚辉和他团队的志愿者们也再次出发。

拍摄老兵风采

聆听战斗故事

在唐山曹妃甸八路军老战士孙圣臣的家中,戚辉再一次为这位百岁老兵拍照。这一次,孙圣臣的胸前又多了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2017年,戚辉寻访到了老兵孙圣臣。此后,他年年都来探望,除了给老人拍照,更多是听这位穿越战火的老战士,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八路军老战士孙圣臣(100岁):在1944年我参军的时候,“麻雀战”就是打三五下、一个半钟头,胜了就胜了,不胜就跑。时间长了,日本鬼子、治安军(伪军)就会围攻。

在戚辉看来,这些口述历史非常珍贵,每次,他都用手机录音,之后再整理成文字资料。

八路军老战士孙圣臣(100岁):打了三天三夜,我们借老百姓的破棉袄、破棉被,用水弄湿了顶着冲进去。

除了这些交往已久的老兵,戚辉也一直在寻访的路上。98岁的韩启民是他今年刚拍摄的。最近,戚辉再次登门拜访。

韩启民曾在冀东战区迁青平联合县担任文书,长年在山洞里刻写蜡版,双手因寒湿落下了残疾。

八路军老战士 韩启民(98岁):当时环境残酷,因为敌人扫荡严重,最后就跑到喜峰口外边的无人区。解放区的同志们帮着开挖山洞密室,在无人区的山洞里完成刻印工作,现在手还疼,这是我们作为中国的一分子应该做到的一点小事。

戚辉:我也想借着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的机会,再为老人们拍拍照片。他们心目中没在乎过钱,但他们在乎荣誉,他们没在乎过生死,但他们怕他们经历的这份“血与火”被后人忘记。

和时间赛跑

加速寻访不留遗憾

戚辉是中国联通河北唐山分公司的一名员工,摄影是他多年的爱好。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戚辉认识了唐山玉田县的抗战老兵王永贵。这位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战士深深地打动了戚辉。

戚辉:王永贵老人说几十年来,他从来没有跟他的儿孙们提起过去。老人讲到这里,让我肃然起敬,我被深深地触动了。所以,从见到王永贵之后,我暗暗下了决心,就是更广泛地寻找这样的老军人们。

△戚辉为王永贵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这是戚辉为王永贵拍摄的第一张照片,从此,他开始了寻访抗战老兵的旅程。2014年冬天,戚辉本想去看望一位老兵,却因大雪推迟了一周。等他赶到时,老人已被送进了ICU。

戚辉:我们赶到医院隔着ICU的玻璃看了老人,老人在那之后的三四天就辞世了。我们的镜头里永远失去了这样一位老兵,没有记录,这是最大的遗憾,也是最大的伤痛。

这份遗憾,让戚辉加快了脚步,把自己的精力更多投入这件事。四处寻访,拍摄整理,不光花费时间,也需要不少费用。起初,戚辉的家人并不理解。

戚辉妻子 郭晓玲:他特别执着,当时我很不理解,但他就是认准了这件事。现在我理解了,这也是一种大爱。我看到他和八路军的交流,特别感动。

为了这份执着,戚辉曾三次卖掉镜头补贴寻访开销。慢慢地,家人成了他的助手,身边也汇聚起了更多有志于此的志愿者。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让那段记忆永不褪色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跟随戚辉的脚步,开启了公益之路。11年来,这个团队行程7万多公里,为213名冀东抗战老兵留下了珍贵影像,举办“永不褪色的记忆”大型专题摄影展。而在镜头之外,戚辉和志愿者们常常去看望陪伴这些老兵,聆听他们的故事。很多老兵虽然已经离世,但他们留下的故事却始终感动人心。

已经去世的抗战老兵吴邦,有一张珍藏一生的照片——那是战地记者雷烨在吴邦参军后不久为他拍下的。吴邦曾对戚辉说,当年胶片特别珍贵,雷烨自己都没有一张照片,却给他留下了参军时的影像。

△抗战老兵陈振民

抗战老兵陈振民生前累计捐款超过50万元,自己却住在不足40平方米的老旧楼房中。临终时,还将遗体捐献给了医疗事业。老兵们的故事,让戚辉和团队志愿者深受触动。

戚辉:他们当年从来没想过活着回来,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英雄。这样的感触无时无刻不激励着我和团队的志愿者们。

如今,戚辉的公益摄影团队从最初的5人,发展到近80人。他们整理出60万字口述史料、160余篇抗战资料,出版画册《永不褪色的记忆》,并在多地举办摄影展,观展人数突破41万。

志愿者 赵巍:我看到了老人的这些故事,并且能像一本书一样传承下来。我觉得这种精神是非常震撼人心的,我也愿意成为其中一员。

11年来,戚辉身边的同行者越来越多,健在抗战老兵的数量却越来越少,他们先后为六十多位八路军老战士送行,亲手为六位无儿无女的老人料理后事。

在戚辉的寻访笔记中,很多页都有折过的痕迹,这是他对仍健在的抗战老兵做的特殊标记。老兵离世了,他就将折痕压平。如今,这本笔记只剩下7个折页。

戚辉:这些年最大的收获是我们的镜头记录过200多位老兵,他们的音容笑貌永远地刻在了我的镜头之中。我们的这份公益也在逐步转变,通过联合大中小学宣讲这些老兵的抗战历程。让后代一直记着,他们就会永远地活着。

“我们一直记着 他们就永远活着”

这些抗战老兵义无反顾上战场时不过十几二十岁,为民族存亡战斗,为家人故土拼命,不怕死,不怕伤。老兵韩启民四肢落下了残疾,在他看来,这是那时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做到的一点小事。戚辉和他的志愿者团队,一直追寻的,正是那段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里永不褪色的英雄荣光。

一个人的是照片,一群人的是历史。让牺牲不被淡忘,让精神永远传承,是对英雄最好的致敬。


责任编辑:张新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