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新闻网立足河北,覆盖全国,基本定位为“权威媒体,新闻网站”。

太行新闻网

城市: 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 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定州辛集雄安正定太行资讯京津冀网事 更多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太行新闻 > 省内新闻 >

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动能——对河北张家口市赤城县的调查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 张新悦 时间:2025-11-03 16:12:38

经济欠发达地区探索生态兴市、生态强市之路该从何处破题?河北赤城给出了有价值的参考样本。立足本地优势发展蔬菜产业,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坚定推进绿色转型,让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崛起;充分挖掘优质生态资源,让文旅更有逛头、康养更有底气;科学规划和美乡村建设,让环境更好、文化更兴、农民更幸福……赤城的实践表明,因地制宜找准路径,方能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隶属于河北省张家口市的赤城县,森林覆盖率54.41%、林草覆盖率84.16%,境内崇山峻岭、山泉星罗棋布,奔涌而出的泉水经黑、白、红三条河汇入密云水库,是首都重要水源地和生态涵养区。

这座生态之城曾因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发展步伐一度放缓。近年来,赤城县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聚焦特色农业、文旅康养等产业,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放眼全国,生态基础较好但发展受限的地区不在少数,如何找准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动能?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赤城,这座燕山下的小城,正用自己的乡村振兴实践,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

把根重新扎进熟悉的土地

从北京延庆往北,翻过群山,便来到赤城县后城镇。这里的地标,是村民口中的“后城大石头”——这块矗立在群山之间的单体岩石,见证了许多故事。

“我在北京工作了10多年,那时候,年轻人都选择出去打工。”在后城镇,村民闫志国告诉记者。

如今,闫志国在老家董家沟村种了一片果林。每天清晨六点,他从山坡上的小屋出发,沿着熟悉的山道走进果园,为果树修枝、除草,忙得不亦乐乎。这片他亲手种下的果林,已成为他与土地之间最深的牵绊。

“在大城市待得越久,越是忘不了家乡的一草一木,很想回来。”在外漂泊的日子,闫志国心心念念的一直是老家的土地。2019年,在北京小有成就的闫志国带着全部积蓄返乡创业。

刚开始,他和朋友合作,想在老家打造一个能采摘、赏花、游玩的农家乐。然而,回乡创业远比想象中艰难,项目投入大,短期难见回报,合伙的朋友陆续退出,最后只剩闫志国一人。“我选择留下,因为这里是我的家。”闫志国笑着说。

6年后的现在,眼前的这块地,没能成为赏花观景的农家乐,却长出一片绿油油的果树。与那时相比,闫志国也多了几分从容和坚定。

如今,农场里的榛子、梨、苹果陆续丰收,林下套种的苍术、百蕊草等药材也一茬一茬地成熟。靠着一股“犟”劲儿,闫志国让昔日荒芜的山林重新焕发了生机。

闫志国的经历,是赤城转变的众多故事之一。近年来,随着一项项扶持政策的落地,赤城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人选择回到家乡,把根重新扎进这片熟悉的土地。

“全村270个大棚,每个棚每年能出架豆3500斤;800亩露天地,每亩产量4000斤。”大海陀乡高栅子村村委会主任范德智说。范德智早年曾在张家口市怀来县承包工程,2014年他回到家乡,带领村民种架豆、搞农业,让小山村搭上现代农业的快车。

这个距离县城50多公里的小山村,立足自身优势,发展设施农业,仅用十年时间,便成了赤城县的架豆种植示范区。靠着一根根架豆,高栅子村人均年收入从两三千元提升至如今的两万多元。

现在的赤城已成为首都北部的“菜篮子”,肩负着供应北京蔬菜的重任。赤城县打造蔬菜龙头产业,大力推进蔬菜产业规模化、设施化、绿色化发展,形成了百里露地蔬菜产业带、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带。架豆、彩椒、生菜……赤城蔬菜品种不断丰富,产量稳步提升,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在赤城县锦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场内,一辆辆运输车满载冰川茄子、草莓西红柿、皱叶菜等特色蔬菜奔向全国各地。这些外观新奇、口感独特、营养丰富的特种蔬菜,将进入西餐厅、高端酒店、精品超市和社区生鲜平台等,成为消费者餐桌上的“新宠”。

“做农业很难,但很有价值。”赤城县锦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戴文贵说,“我们不仅带动了周边400多家农户增收,还为村民提供了90多个就业岗位。把土地用好,让乡亲们有活干、有钱挣,这就是我们最看重的价值。”

如今,赤城农业发展告别“小而散”,迎来“特而优”。蔬菜品牌远近闻名,“赤城架豆”等品牌走向全国;设施农业新增1.3万亩,增量连续2年居张家口市第一;有机农业试点范围不断扩大,推广有机种植3367亩。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把劣势变为优势,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这是赤城人摸索出的经验,也是赤城农业向上生长的力量。从农田、菜地到山林、牧场,从一株架豆到一片果园,赤城因地制宜、稳扎稳打,让农业在广袤土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在绿色发展中尝到甜头

乡村振兴需要挖掘、利用好优势资源,更要夯实生态基础。

赤城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县域内山川众多,矿产资源丰富。很长一段时间,矿业都是赤城财政收入的绝对大头,这也让赤城对矿产资源形成了依赖。在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探索生态兴县的有效路径,成为摆在赤城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不破不立。2016年,《张家口市关于推进矿山有序退出实现行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发布,赤城县釜底抽薪、负重奋进,加速推进产业绿色转型。

位于雕鹗镇的张家口弘基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主营生猪养殖和蔬菜种植,生猪年出栏量超2万头,配备806个蔬菜大棚,是张家口市农业标杆企业。其母公司张家口弘基实业集团,早年是一家以矿产开发为主要业务的公司。如今,农业已成为集团发展的重中之重,弘基牧业也探索出一条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协调的发展路径。

“过去我国很多地方,养殖场就是养殖场,种植场就是种植场,两者是分开的。我们通过建设粪污处理系统、生产标准化等方式,实现了‘种养一体化’循环。”弘基牧业总经理张阁说,这样不仅能使企业增效降本,还能减少养殖场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

弘基牧业的发展也带动周边农户腰包“鼓”了起来。一方面,通过流转935亩土地,222户农户获得每亩年均600元的租金;另一方面,提供了超70个稳定岗位,季节性用工超200人,推动人均年收入增长2万元至3万元。

“赤城在绿色发展中尝到了甜头。”赤城县委书记薛宏霞表示,矿山要整合,但是转型后有发展势头,产业和发展路径也更清晰了,发展速度没有降下来。

水是生态之基,更是生产之要。赤城县境内有黑、白、红三条河,年水资源总量达到2.47亿立方米,为北京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清澈水源。在这里,水是优势资源,也是维系首都生态安全的关键一环。

在赤城县云州水库水质生物预警监测站,工作人员通过设备实时监测着水质。2021年以来,赤城县狠抓水土流失治理,强化水生态治理与保护,推动入京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部分月份可达到Ⅰ类标准。

在滋养一方水土的同时,“水”已经成为赤城县城乡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在位于大海陀乡大海陀村的张家口淼淼泓洤水业有限公司,生产线繁忙有序地运转着,一瓶瓶山泉水经过质量检测后,被工作人员打包装箱。

“赤城水资源丰富,山泉水口感甘甜,并且富含微量元素,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淼淼泓洤水业总经理魏科技表示,目前公司产品主要销往京津冀地区,消费者反馈很好。

目前,以“水”为平台的“水+N”产业集群在赤城加速形成,天然水、矿泉水、果蔬汁等各类产品受到市场欢迎。水科技产业园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预计将有16家饮用水相关企业入驻。

赤城环境的变化,既体现在山水之间,也反映在产业之变,更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穿村而过,灰白相间的民宿小楼在山水林间错落有致地排列……这里是样田乡小西沟村,赤城有名的网红打卡地。

今天的小西沟风景如画,使人很难想象它过去的样子。“一进村口就堆满了垃圾,蚊蝇乱飞,臭气熏天。”2019年初来到小西沟的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田广虎回忆,当时村里投入一大笔钱清理垃圾,并新建了3座暖棚。通过不断摸索实践,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捋清了工作思路:要实现长远发展,就要改善人居环境。

自2021年起,小西沟村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拆除违建、改造道路、治理污水……村子旧貌换新颜,2024年,小西沟村被评为“河北省美丽休闲乡村”。

“环境优美、产业红火,给农民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田广虎说,大棚为村集体提供了稳定的租金收益,而民宿旅游则促进了农副产品的销售。村民通过在民宿或大棚务工,还能再额外增加一份收入。

人气一来什么都活了

良好的生态是赤城发展的优势,也是吸引游客的天然招牌。

海坨山谷位于赤城县大海陀乡,在社交媒体上被网友称为“京郊小瑞士”。茂密的森林、绿草如茵的山坡、清澈的溪流、欧式风格的小镇,海坨山谷以独特的风光,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旅游打卡。

独特的自然风貌,只是赤城文旅的第一个出圈符号。事实上,这里还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的热门目的地。

在2025赤城168超级越野赛云海CTT168公里组的现场,伴随着观众的欢呼声,来自全国各地的1500名越野跑爱好者在赤城县第一中学开跑。近年来,赤城已成功举办雄关330长城越野赛、海坨山越野挑战赛等全国性体育赛事,每年吸引上千名户外运动爱好者前来参赛。

为什么赤城能成为户外运动爱好者的新聚集地?答案就藏在赤城的山野里。赤城虽与北京相邻,但夏季平均气温却比北京低6至8摄氏度,凉爽的气候、多样的地形、开阔的山地资源,不仅适合越野跑、骑行等耐力赛事,也适合徒步、露营、亲子研学等多样化的户外活动。

一座小城,如何接住全国赛事流量?“我们构建了丰富多元的赛事体系,既有面向专业运动员的高规格赛事,也有适合大众参与的全民健身赛事。同时,组织动员大量工作人员、志愿者、保障人员做好赛事服务,确保每一次比赛都办出特色、办出质量。”赤城县文化广电旅游和体育局副局长冯建宇介绍。

曾经制约赤城发展的山地,如今不仅是户外运动的天然赛场,更成为旅居康养的好去处。依托优质生态资源,赤城县积极发展康养产业,在多个乡镇布局乡村民宿、康养小镇等项目,吸引北京、张家口等地的游客来此休闲旅居。

从大海陀乡、后城镇到镇宁堡乡、样田乡,一批高品质民宿、康养民居陆续落地。各色民宿不仅提升了乡村接待能力,也吸引越来越多游客深度体验乡居生活。有人打卡短住,有人长租旅居,一些年轻人干脆留下来创业,开咖啡店、做文创,体验看得见的“诗和远方”。

“人气一来,什么都活了。”镇宁堡乡沃里屯民宿负责人李连子感慨,乡村要发展,首先得有人气,有了人气,乡村才有希望和未来。

冬天滑雪、泡温泉,夏天避暑、度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这里住下来、慢下来。赤城形成了集休闲、康养、消费于一体的新兴生活场景,也带动了乡村经济的持续升温。

持续探索农文体旅等多业态融合发展,赤城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文化民俗等多种元素有机结合,打造42公里和美乡村示范区。目前,赤城县已涌现出小西沟村、大海陀村等多个省级典型,样田乡入选全国第四批地质文化村镇。

游客来了,民宿热了,人气足了,村庄也逐渐热闹了起来。在龙门所镇申沟村,每到傍晚时分,村委会对面的运动场便热闹起来。村民们随着音乐节奏欢快地扭着秧歌,老人们聚在一起聊着家常,脸上洋溢着笑容。

“看到村子越来越热闹,生活越来越方便,真是打心底里高兴,也更有把日子过好的动力了!”申沟村村民张仲礼说。

申沟村党支部书记赵学昌介绍,近两年申沟村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抓手,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基础设施完善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修缮了村内路灯、运动场、花园,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从流量到“留量”,赤城正不断延伸“体育+文旅+康养”的融合产业链,发挥“文旅商体赛”联动效应,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赤城徐徐展开。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科技强农、生态兴农、产业富农’的总体思路,立足生态优势,做好特色产业文章,坚定不移推广设施农业、有机农业、品牌农业,下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林下经济,持续发力做强农产品加工、高端水生产,全面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切实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努力交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高分答卷。”薛宏霞表示。


责任编辑:张新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