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钢城”“港城”向“新”城
钢铁迈向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唐山港吞吐量稳居全球前列,机器人“共享制造”异军突起……以“钢城”“港城”闻名的华北工业重镇——河北省唐山市,站在地区生产总值首破万亿新起点上,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新质生产力,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新”城迈进。
优势产业“向绿”
走进唐山迁安市的首钢股份公司迁安钢铁公司热轧酸洗车间,生产线上一派繁忙,新一代酸洗低碳产品在经历多道自动化工序后下线。该产品实现废钢资源100%回收利用,综合降碳30%以上,不仅满足了市场对高品质低碳排放钢的需求,同时兼顾了高硬度与高韧性的优异性能,填补了国内空白。
同样在首钢迁钢厂区,首钢股份近“零”碳排放冶炼高品质钢项目也正加速推进。项目预计2026年一季度竣工投产,建成投产后每年可产130万吨钢,平均吨钢减碳55%以上,年均减碳143万吨。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一条电炉生产高品质汽车板的产线,将为企业率先形成绿色、低碳、高效产业链提供全新动能。
迁安市拥有全流程钢铁企业6家、钢铁深加工企业24家,近年来,当地钢铁企业绿电购销量持续增加。“绿电成为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驱动力。迁安一批钢铁企业通过使用绿电,正迈向‘绿色智造’。”迁安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毛泽平说。
去年12月,河北省首家省实验室——燕赵钢铁实验室在唐山揭牌成立。实验室聚焦钢铁资源综合利用、能源绿色高效、流程数字智能、产品提质增效等重点领域,开展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
燕赵钢铁实验室筹建以来,凝练提出了90项高质量科研成果,其中极端服役环境用铁路辙叉钢、大气污染减排、数字化钢铁材料等多项技术产品达到领先水平。
世界钢铁看中国,中国钢铁看河北,河北钢铁看唐山。唐山市因其雄厚的钢铁工业底蕴和产业规模,赢得了“钢城”美誉。围绕打造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唐山市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迭代升级,以钢铁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不断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唐山深入实施钢铁全产业链提升工程,大力推动钢铁产业由黑变绿、由旧变新、由大变强,以产业向“绿”、产线向“智”、产品向“新”,加快从钢铁大市向钢铁强市转变。
作为工业重镇,唐山工业企业每天有大量煤炭、钢材、重型装备等原材料和产品需要汽车运输,构建现代绿色交通体系是减污降碳的关键之一。作为重卡项目试点城市,唐山在钢铁、矿山等行业加快布局换电重卡、氢能重卡等新能源重卡。截至今年7月,全市电动重卡保有量达到1.62万辆,跃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其中,港口短途运输电动化率超60%。
河北燕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陆续以氢能重卡替代传统燃油车运输。“氢能重卡每公里成本约2.5元,比燃油便宜0.5元。集团几十辆车,一年能省下数百万元。更重要的是,氢能重卡只排放水,解决了环保问题。”燕钢集团新能源事业部部长赵侠说。
以构建循环经济为目标,唐山市曹妃甸区构建了覆盖工业固废、能源、水资源的全链条循环体系,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的标杆。走进位于曹妃甸区的巴威装备制造唐山有限责任公司,5万多平方米的厂房里,各生产流程一线铺开,一道道工序衔接有序。制造一台每小时发电量100万千瓦的锅炉,所需金属重量约3万吨,这让巴威公司成为用钢大户。
“我们企业是从北京搬过来的,原来厂房分散,原料、零部件转运耗时费力。2023年,曹妃甸的新工厂投产后,不仅用上了大厂房,周边的港口、钢铁企业、机械加工企业等配套产业链,也让我们的生产流程提档升级,减少了资金投入和资源浪费。”巴威唐山总经理杨勇说。
唐山市深化与京津产业互联、政策互通、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做大做强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机器人、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沿海经济、临港产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临港产业“向海”
在唐山港曹妃甸港区新天唐山LNG接收站项目建设现场,项目二阶段工程正在进行工艺区管道施工,项目三阶段工程11#、17#储罐正在进行穹顶钢结构安装。大型吊车伸展长臂,将一片片钢结构穹顶块提上云端。新天唐山LNG接收站项目是国家天然气产供储运体系中的重点工程,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提高京津冀地区天然气应急调峰和供应保障能力。
“近年来,曹妃甸港在承担好‘北煤南运’任务的基础上,不断扩大LNG运输,进一步完善能源集疏大港功能。特别是在‘迎峰度夏’‘冬季保供’两项保障重要民生工作期间,对电煤、LNG船舶实施优先进港、优先作业举措,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强力支撑。”曹妃甸港口商务经济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东弘介绍。
“今年唐山港京唐港区51号、52号散货泊位等新开工项目稳步推进,一批续建项目正加速建设。”唐山市海航局副局长罗同祯介绍,当前唐山正着力提升港口管理、吞吐能级。
去年11月,唐山港口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港集团等合作,采用内外贸同船+美西直航模式,搭建了河北港口到美国的航线通道,弥补我国北方市场无快航的缺憾。从开船到提柜的时效比普通航线缩短4至6天,受到电商市场广泛青睐。
“北方大港”起渤海。地处渤海湾中心地带的唐山,港口资源丰富,陆续发展形成了京唐港区、曹妃甸港区和丰南港区组成的唐山港“一港三区”格局,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港城”。
2024年,唐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86215万吨,同比增长2.37%,连续3年稳居全球沿海港口第2位,大宗商品枢纽功能凸显。
在曹妃甸区南堡盐场,扒盐机轰鸣,运盐车穿梭。这里依托亚洲最大的海盐生产场,塑造海洋化工产业新优势。盐化工企业唐山三友集团加快延伸产业链、进军高端市场。
“一方面我们向下游延伸,与钠离子电池头部企业合作,建设了国内首条规模化电池级碳酸钠产线。另一方面向上游拓展,凭借沿海优势,创新性地利用自主研发的浓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破解了纯碱生产中原盐成本高的问题。”唐山三友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郑银虎介绍。
近年来,首钢、河钢唐钢等大型企业相继搬迁到唐山沿海地区,逐步探索形成的“前港后厂”模式,持续释放临港产业动能。今年以来,曹妃甸区实施亿元以上临港产业重点项目共146个,总投资1859.7亿元。港口功能的延伸,还在持续催生新的业态。
总面积10万平方米的京唐港保税物流中心里,一车车满载混配后达到国家标准的铜精矿有序驶出,运往冶炼单位。铜精矿保税混矿项目依托唐山港京唐港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与高效的运输网络,项目满产后年混矿能力80万吨。这让所在地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成为全国第八个拥有铜精矿保税混矿资质的地区。
“在京唐港设立保税混矿基地,将有效提高‘三北’地区铜精矿原料的保供能力,保障重要铜冶炼企业产业链供应安全。”唐山港京唐港区进出口保税储运有限公司总经理苏鑫介绍,港区物流设施配套完善,保税监管场所具备较强的承接能力,这都为产业聚集奠定基础。
5000余亩的养殖海域,8000平方米的工厂化生产车间,年平均可生产优质商品刺参近2万公斤……唐山乐亭县浪窝口南部海域的鹏杰牧场,是去年河北省新增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唐山还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引领,大力发展“海洋牧场产业带”,建设乐亭、唐山国际旅游岛-曹妃甸、丰南-滦南“三个海洋牧场核心构建区”,打造生态修复、资源养护、种苗繁育、水产品流通加工、产业服务保障、渔旅融合等多种海洋牧场产业形态。
目前,唐山已累计创建7家国家级海洋牧场,配套建设海上多功能平台、监测系统等智能化设备,不仅有力改善了水域生态环境,促进了渔业资源种群恢复,还推动了休闲海钓、渔事体验等向产业化、多元化发展。
依托大港,向海发展,向海图强。唐山市正积极推动大港口建设,实施“海洋+”行动计划,深耕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曹妃甸片区改革“试验田”,依港聚产、以海强市,港城融合、产城共兴,不断加速临港产业聚集步伐,全力打造沿海经济增长极,加快建设海洋强市。
新兴产业“向质”
唐山高新区百川机器人共享智能制造工厂里,机器人焊接工作站、全自动等离子切割机、3D打印机等设备不停运转,宛如一场精密编排的“机械舞蹈”。这家机器人共享智能制造工厂有260多人的研发团队和数控机床、激光切割机、3D打印机等800台套加工设备。
“百川机器人共享工厂是面向京津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产业共享服务平台,通过将生产机器人所需要的生产要素,比如厂房、设备、技术等,共享给中小型机器人生产企业,帮助其解决生产设备短缺、技能不足、创新研发能力弱、高端人才匮乏等难题,同时也让百川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取得收益。”百川机器人共享工厂负责人王孟昭介绍,共享工厂已与160余家创新主体提供共享制造服务,产值超1.3亿元。
凭借强大的设计研发和制造能力,百川机器人共享工厂成为唐山机器人初创项目孵化发展的助推器。今年1至7月,唐山新增机器人企业39家,总数达到261家;机器人产业实现营业收入65.8亿元,同比增长17.3%,产业规模继续领跑全省。
唐山市工信局负责人介绍,唐山制造业门类多、基础好、发展快,但面临成本上升、效率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挑战。共享制造作为一种新型生产模式,通过资源集约化利用,促进资源共享,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助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唐山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业态,打造以制造能力共享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共享为支撑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聚焦产业集群,唐山着力打造生产能力、环保设施、创新研发、原材料仓储等共享场景,明确龙头企业自建、集群企业众筹、第三方搭建、众创空间升级、服务平台拓展5条路径,以共享赋能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目前,唐山共谋划实施共享工厂项目20个,涵盖机器人、印刷机械、矿山机械、管材等领域。
在唐山市路北区唐山国轩电池有限公司生产线上,磷酸铁锂电芯沿着传送带缓缓移动,它们将被组装成储能集装箱,发往海外用户。而在另一个车间,工人们正给即将出厂的电动重卡电池包做最后的检测,这批产品将装配某品牌汽车的电动重卡。厂区另一侧,年产10GWh(吉瓦时)新能源重卡电芯项目已正式开工。
“2016年落地唐山时,我们的产能仅为1GWh,第六期项目投产后,总产能将达30GWh。”唐山国轩营销总监王雄斌介绍说,年产10GWh新能源重卡电芯项目建设正加速推进,预计2026年初投入运营,届时将成为长江以北地区产业链完整的重要电池研发生产基地之一。
近10年间,唐山国轩以平均不到2年建成一期项目的发展速度,从成立之初以电芯生产为主的电芯生产基地,发展为集动力储能研发、生产、销售、运维于一体的多元化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唐山市新能源产业龙头企业之一。
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加速布局。唐山市以入选国家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试点城市、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为契机,不断拓展新型储能在各领域的应用场景,补链条聚集群。目前,全市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已涵盖电池材料、电池装备、燃料电池汽车核心零部件、光伏、风电装备等领域。
“钢城”“港城”向“新”城。唐山市正重点围绕提升“三率两化”即“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科技型企业成长率、京津冀科技创新成果唐山转化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水平,大力推动钢铁全产业链提升,加快产品由原料级向材料级转变,推进石化、盐化、煤化“三化并举”、融合发展。同时,港产城联动,大力发展机器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科学布局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