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新闻网立足河北,覆盖全国,基本定位为“权威媒体,新闻网站”。

太行新闻网

城市: 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 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定州辛集雄安正定太行资讯京津冀网事 更多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太行新闻 > 省内新闻 >

吴桥杂技节“回家”探访丨千年非遗 传承赓续

来源:河北日报 编辑: 张新悦 时间:2025-09-24 14:56:15

千年非遗传承赓续

——吴桥杂技节“回家”探访(一)

9月21日,游客在吴桥“鬼手居”剧场领略传统戏法的精妙技艺。

世界杂技看中国,中国杂技看吴桥。

杂技的世界再大,吴桥是家。38年翘首以盼,吴桥这片厚重的杂技故土,终于迎来了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荣归时刻。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吴桥是驰名中外的杂技之乡,杂技历史悠久,几乎村村有杂技艺人。日前,记者来到吴桥县,探访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回家”的故事。

主题杂技秀里的“归乡情”

9月19日,在本届杂技节活动主场馆——东方杂技城的舞台上,杂技节启动活动主题杂技秀《梦·吴桥》正在紧张彩排中。

二十余名学生以长凳为道具,或倒立,或多人组合表演,力与美、惊险与浪漫在紧凑的故事情节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顶肩,立腰,脚尖挺直,注意表情……”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教师刘旭正在认真地给学生“抠”动作。

刘旭说:“杂技秀《梦·吴桥》围绕一个在吴桥本地成长的杂技艺人,去海外传播中国杂技艺术,又回家乡发展的故事展开。从7月开始,我们这些孩子每天都在刻苦排练,希望用最好的状态把这个故事展现给观众。”

今年32岁的刘旭是吴桥县东宋门乡第六屯村人,8岁时,他进入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学习杂技,和杂技结缘已经24年了。

2011年,他入职上海杂技团。7年后,他又回到了吴桥,成为母校的一名教师。《梦·吴桥》的情节,让他想起自己的经历,感触良多。刘旭说:“在上海的发展,让我开阔了眼界,技艺也得到提升,但我总是想家,想吴桥的一草一木,想在家乡演杂技、教杂技。不管走多远,吴桥游子的根和魂都在老家。”

从2018年起,又是一个7年,刘旭的执教生涯迎来了辉煌:2019年,他执教并参演的《凌云狮秀——流星》,获得第十七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金狮奖。作为《龙跃神州——中幡》的主教练,他精心指导演出团队训练,2023年央视春晚舞台上,该节目惊艳登场。当年10月,这一作品又获得第十九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金狮荣誉奖。

刘旭说:“杂技节‘回家’,和自己7年前‘回家’一样,让我满是激动和期待。作为一名吴桥人,能在家门口参与杂技节,我感到特别幸运。”

景区内的“杂技热”

9月19日,在吴桥杂技大世界“鬼手居”剧场内,来自河南和山东等地的游客围坐在舞台四周,兴致勃勃地观看魔术表演《三仙归洞》。

“你们说这个碗里有几个球?这边的朋友,您猜怎么着……没有!”语言风趣幽默,动作干净利索,在沧州市级非遗“古彩戏法”传承人王立刚手里,瓷碗和小球都像被施了魔法,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掌声喝彩声不断响起。

今年50岁的王立刚,是“鬼手居”主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保合的儿子。

年幼时,王立刚曾跟随父亲走南闯北。如今,他特别珍惜在“鬼手居”剧场的表演机会,因为这既是自己杂技表演功力的体现,也是对父亲技艺的传承。

“眼睛跟着筷子走,这3个小球可以自由活动,想到哪个碗里就会到哪个碗里。这个魔术的技巧在于眼疾手快、熟能生巧。”在王立刚的快速操作下,小球的踪迹变幻莫测。有观众好奇,上台来近距离观看,甚至用手紧握海绵小球,依然发现不了任何破绽。

山东游客张先生笑着说:“猜不着、看不透,到底怎么做到的呢?直到现在,我满脑子都是问号。”对吴桥杂技向往已久的他,这次终于有机会和朋友专程坐旅游大巴前来,看到了精彩的现场版,真是大饱眼福。

“随着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临近,慕名来吴桥杂技大世界旅游的外地游客特别多。满满的人气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底气。”吴桥杂技大世界旅游有限公司江湖文化城经理曾玉芳说。

本届杂技节期间,为让更多游客体验杂技艺术的魅力,吴桥杂技大世界将举行九月庙会,“百鼓迎宾”“江湖市井秀”等活动正在热火朝天排练中。

此外,还将开展杂技巡游活动,目前已组建“锣鼓中幡方阵”“舞狮方阵”等8个表演方阵,民间杂技团体和民俗表演人员300余人参演。

小院中的“传承心”

吴桥县铁城镇张松村的一处杂技小院里,73岁的杂技艺人何书胜正指导学生练习杂技。

把多节钢管交错叠放,29岁的杂技艺人高军站在钢管顶部,在钢管晃动中寻找平衡,保持稳稳站立的姿势;22岁的杂技艺人何明雨躺在特制的凳子上,双腿顶起一个红色的四方桌,再让桌子快速翻转……每个细节,何书胜都悉心指导。

“今年杂技节期间,我将带领8名学生参加杂技巡游活动,表演的节目是踩高跷。”何书胜是当地“何家班”的第六代传人,他已经悉心培养出了500多名杂技人才。

何明雨是何书胜的孙女,已经在这个杂技小院练习杂技18年了。她说:“受爷爷影响,我4岁就开始学习各种基本功了。杂技艺人不怕吃苦,就怕学不来真功夫。”

为了把蹬桌子技巧练好,她坚持了五六年,经常后背磨破了皮,腿也蹬肿了,可就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咬牙挺了过来。如今,她已经能表演包括蹬桌子在内的多个节目。

高军是黑龙江鸡西市人,11岁起便来到这里学习杂技。单是晃管这一项技艺,他跟着何书胜一练就是4年多。高军说:“何爷爷亲自给我示范,特别耐心地教我怎么在交错的钢管上保持身体平衡。只要不怕苦,慢慢找感觉,总能练成。”

近年来,吴桥县对张松、孙龙等17个“杂技专业村”进行修缮保护,精心打造杂技小院,更好地传承杂技文化。

张松村这个200多人的小村,原本有近半村民在外从事杂技表演。如今,随着杂技小院声名远扬,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回村发展,组建自己的表演团队。

“杂技节‘回家’,让我们这些老杂技艺人看到了这项传统技艺发扬光大的希望和动力。我们会继续以杂技小院为阵地,实行乡土化教学,让杂技艺术在乡村扎根生长。”何书胜说。


责任编辑:张新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