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吴桥:千年杂技焕新彩
"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沧州市吴桥县依托独特的杂技文化资源,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让吴桥杂技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金名片"。
本台记者 汤妮:
大家看过吴桥的杂技吗?一张凳子一个碗,就能翻出绝技和绝活,咱们一起近距离去体验一下。
"蹬桌子"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魏春华练就多年的绝活,对演员的腿部力量和身体协调性要求极高。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魏春华:
它的这个重量全部压在我的腿和腰上面,没有七八年的功夫是练不成的。
保定游客 管丫丫:
那么沉的缸我们抬都抬不起来,她一个人加缸的重量,就那么平稳地把我们转起来,真是太牛了,太精彩了。
在吴桥杂技大世界,和魏春华一样坚守舞台的杂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有36名。古典戏法"三仙归洞"将"眼疾手快"发挥到极致;杂技情景剧《江湖秀》全新升级,融合杂技与舞蹈,将"惊险奇绝"与艺术美学推向新高度。
吴桥杂技大世界旅游有限公司工作人员 田冬梅:
我们的节目一直以来也是常演常新的,因为杂技演员就在进行着不断创新,对艺术的创新、对技巧的创新、对节目的创新。
沧州吴桥县是中国杂技发源地之一,是著名的"杂技之乡",最早可追溯到汉代,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在吴桥县,有近3万人从事杂技及相关产业。
吴桥县桑园镇李家班杂技小院负责人 李炳龙:
我们这个杂技小院连接着5个马戏大棚,3个驻场演出景点,有50多名杂技演员,今年以来演出了1000多场,平均每天吸引游客量2000余人。
杂技不仅是吴桥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金色名片"。在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来自孟加拉国、肯尼亚等国家的40多名杂技学员正在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培训。从1985年建校至今,这里已培养出近3000名杂技人才。
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教务科科长 陈健:
不单是为国内培养优秀演员,(2022年至今)也为20多个国家,培养了几百名的优秀留学生,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吴桥杂技。
孟加拉国学员 阿布·巴卡尔·吉哈德:
在这里我学会了玩绳索杂技,这里的老师都很棒,教我们教得很好。
孟加拉国学员 法米达·法鲁克·坦尼:
我很高兴来到这里,这里的环境对我们学习表演杂技很有利,老师在各个方面都会给我们帮助,在这里我们学了单车、转毯还有晃圈,吴桥杂技真棒。
如今,吴桥县依托独特的杂技文化资源,探索"文化破圈+流量转化"的文旅融合新路径,打造"杂技+文旅""杂技+研学""杂技+制造"等新业态,实现"让杂技文化走出去,让游客观众走进来"的双向奔赴。截至今年8月31日,吴桥杂技大世界共接待游客62万人次,同比增长23%。
沧州市吴桥县委书记 陈国帮:
我们将深入推进杂技回归故乡,回归街头,回归本真,不断丰富产业业态,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实施好游客的倍增计划,擦亮世界杂技艺术摇篮IP品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