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青县运河故道原生态“重现”
河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获重要发现
青县运河故道原生态“重现”
9月3日拍摄的青县运河故道(部分河道)。
“这是我们四普中迄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也是近年来大运河故道探寻中的重要发现。”8月11日,站在沧州市青县周官屯子牙新河穿运枢纽的坝堤上,青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王占林指着西南方子牙新河滩地内的广袤田野处,言语中充满兴奋,“近60年啦,这条运河故道真是‘失而复得’!”
青县运河开凿,可追溯到东汉末年曹操开挖的平虏渠。隋唐时称永济渠,宋金元称御河,元代成为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明称卫河,清代以来称南运河。因地势较低,且相对平缓,南运河北流时,在青县境内弯道颇多,且大都保持了原始的河道走向和河岸形态,千百年来持续润泽着两岸乡镇、哺育着一代代运河儿女。
“青县运河故道的形成与根治海河工程密切相关。”望着坝堤上“一定要根治海河”几个苍劲大字,河北省文物局总工程师孙晶昌打开了话匣子——1966年,基于根治海河工程之需要,东西流向的子牙新河、北排河需建构穿运枢纽大型工程,于是东移开凿了4760米的南运河新道,最终在这条运河新道之上、之下建造穿运渡槽和节制闸等,这就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渡槽工程“周官屯子牙新河穿运枢纽工程”。所谓“穿运”,即穿过南北向运河新河道,而蜿蜒曲折的原南运河河道则因此逐渐荒芜,继而湮没于岁月尘埃中。
“一段故道,就是一段故事、一段记忆,静待着人们再发现它。”沧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科科长白素萍告诉记者,眼前位于盘古镇王黄马村东至曹辛庄村的这段遗存是一段保存相对完整的故道,而整条运河故道的河道走向、沿岸工程遗址等细节则是在不久前刚调查清楚并完成图形绘制的。整个调查过程颇为艰辛——走访故道遗址沿线村庄里上了年纪的村民和参加过根治海河的当地老河工们了解情况,查阅《青县志》《青县水利志》等史料,在当地文史研究爱好者和热心村民带领下一段一段地丈量绘图……
调查结果颇为喜人。目前初步摸清,青县大运河故道遗址基本呈南北走向,呈弓形,南起点位于青县陈嘴乡大院村运河大埽湾,包括大院村和冯官屯旧址中间直到张二庄村兴济减河河口南的几个S形大弯,西岸是陈嘴乡大院村的河套滩地(俗称“东园子”),北终点在盘古镇曹辛庄村东北、王黄马村东南“摆渡口”,全长5039米。近60年来,大院段一部分已占用或平整成土地,现唯有王黄马村南到曹辛庄村东、滩地内兆丰渠进水闸南北的老河道尚存,包括河漫滩和老河道两部分。
“青县大运河故道遗址,自1966年至今,没有被大规模人为扰动,是大运河沿线不可多得的原生态故道。”王占林告诉记者,尽管尚未开展大规模考古勘探,但在四普专项调查中,还是收获很多,不仅绘出旧河道的走向,而且还发现了旧堤坝等遗迹,在河道内采集到不少青石质构件等遗物。这些发现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运河风貌、规模和工程技术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从规划、建设到不断完善的发展历程。同时,故道遗址周边留存的大量文化遗迹等,更是多元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历史见证。
河畔、堤坝、树荫,一行人一路探访,仿佛穿行于传统与现代的历史光影中。
“目前,河北大运河专项调查不可移动文物共347处,其中三普登记复查239处,新发现文物108处。这条故道遗址是此次专项调查发现的重要成果之一。”孙晶昌告诉记者,这条原生态的故道遗址保留了古代水利工程的诸多元素,对于发掘、研究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该遗址已纳入四普新发现文物范畴,且正在申报河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夕阳下,运河水静静流淌,子牙新河穿运而过,不远处京沪高铁上动车飞驰……这段“重现”的运河故道,正鲜活地讲述着运河的新生,见证着古今水利工程的传承创新,在相守相伴中默默展现着中华儿女的智慧、见证着这片广袤土地上的新活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