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如何变“留量”?赛事过后的新课题
结束近一个月,沽源县民众依然会讨论首届草原天路自行车赛。这项赛事吸引了来自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00余名骑手参赛,在串联四区县的生态赛道上,上演了一场速度与美景交织的骑行盛宴。
一条天路,一场赛事,带来了一次精彩的双向奔赴。一场赛事的辐射力,融合了竞技体育、全民健身、文旅发展的丰硕成果,其影响注定深远,为沽源县带来了新课题。
库伦淖尔景区管建霖摄
沽源县自行车爱好者李艳飞(右)在比赛中管建霖摄
如何吸引更多“留量”?
首届草原天路自行车赛赛道设计兼顾专业性与景观性,串联起库伦淖尔景区、闪电河湿地、草原天路等标志性景观,精英组赛道穿越坝上湿地、高原湖泊、田园丛林,既考验选手耐力,又让骑行成为“移动的生态画廊”。大众组、骑游组则围绕21公里环湖公路展开,让不同层级参与者都能感受“车轮上的草原风情”。
一些外地选手表示:“沽源县自然环境非常美,在这里比赛简直是一种享受,而且自行车赛道有特点有特色,有湖有山,还有草原天路,希望下次有机会还能来这里参赛。”
“这次唯一的遗憾就是骑游组限制参与者年龄,18至60岁才可报名。”沽源县骑友李艳飞说,“外地一些赛事的骑游组是不设年龄限制的,几岁的孩子和七十岁的白发老人都能参与,更能激起民众参与骑行的热情,我建议下一届应该放开年龄。”
沽源县文旅局副局长殷伟明认为,骑友们提出的建议很有参考价值,我们应该做好大众组和骑游组的赛道设置和赛程安排,这样能吸引更多的骑行爱好者及游客来到沽源县,增加沽源县的“留量”。
白河源景区管建霖摄
怎样让“留量”留下来?
首届草原天路自行车赛既是高水平的竞技场,又是自行车运动的嘉年华,进一步提升了大众参与度,放大活动效应,营造出全民参与的火热氛围。
现场观看职业选手精彩比拼,沽源县民众的心灵植下了自行车梦想。“自行车销量比平时增长了一成,头盔、手套、护目镜等配件销售量猛增,这跟自行车赛有很大关系。”沽源县捷安特自行车专卖店的生意也“火”了起来;
比赛期间,大批选手与家属来到沽源县,让一些酒店、饭店的效益有了不小提升。打折、调整早餐时间、推荐特色清真菜品……经营者千方百计,尽量满足顾客的需求。
据统计,赛事期间,沽源县库伦淖尔景区一房难求,所有房间赛前就已预订满。不少参赛选手及游客退而求其次,只能距离比赛地不远的沽源县县城内住宿,一些酒店、宾馆也客满。“一些选手和游客参赛后就迅速离开沽源县了,没在沽源县停留,这对我们来说是急需破解的难题。”梁少雄说,“我们计划将沽源县的文旅资源打包销售,正在谋划套餐产品,将景区、住宿、餐饮、交通等整体销售,留住游客三天,降低游客吃住行游购的成本,达到双赢的目的。”
据了解,草原天路沽源段与崇礼段、张北段不同,沽源段重点突出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开发程度较浅、配套设施不多,导致沽源段留不住客。“这次赛事的经验,为我们文旅发展提供了一些思路。”梁少雄表示,“白河源景区在草原天路沽源段的线路上,将白河源景区打造成‘桥头堡’,推出一些列惠民的文旅活动,让顾客留下来;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和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设备,游客在天路上就可下外卖订单,半个小时内就能吃到热乎的饭菜以及冰镇的饮品,这样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沽源段露营。”
赤城县自行车爱好者到沽源县参与比赛管建霖摄
流量如何变成“留量+”
赛事期间,沽源县推出“体育+文旅”特色体验:选手凭号码牌可免费游览库伦淖尔、滦河神韵等四大4A级景区,夜间观看《心湖梦海》实景演出、无人机编队表演和烟花秀。
此外,沽源县在比赛起点处设置了10个展位,占地约180平方米的特色产品展销区,组织燕黎坊、北麦生态、睢氏农业等12家企业参加,展示售卖燕麦秸秆画、葫芦烙画等7款非遗文创产品,藜麦花胶、藜麦啤酒、燕麦拿铁、金莲花茶等50款农特产品。同步提供“168元沽源特产大礼包”一站式购物服务,让选手和游客切实感受到沽源的诚意与温度。
“安排这类特色体验主要是推广我们的品牌,提升沽源县文旅的知名度。”库伦淖尔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沽源县聚源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少雄介绍,目前,库伦淖尔、滦河神韵、白河源等景区均归属于沽源县旅发集团管理,本次赛事就把这些文旅资源整合在一起,是构建“赛事经济+全域旅游”产业链的一次尝试。
在沽源县文旅局副局长殷伟明看来,首届草原天路自行车赛是沽源县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新标杆,树立体文旅品牌的现实需要,是推动沽源县经济、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此次赛事激发我们意识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需要进一步升级。下步,我们将以此次赛事为契机,持续深化‘体育+’战略,计划将草原天路自行车赛培育成国家级IP,打造越野骑行赛事集群;依托库伦淖尔、草原天路等核心景区,建设赛事主题民宿驿站、露营基地等;推出‘沽源骑行护照’,联动张北、崇礼等周边县区,打造京津冀骑行黄金线路。”殷伟明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