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观察】河北:“耕海牧渔”筑牢 “蓝色粮仓”
拔锚启航 乘风破浪! 丰收与喜悦如期而至
作为环渤海的重要沿海省份,我省拥有487公里大陆海岸线、7200平方公里管辖海域,这片辽阔的蔚蓝深海,既是生态屏障,也是发展沃土。9月1日,黄渤海伏季休渔期正式结束,唐山、秦皇岛、沧州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开海时刻”。这场如期而至的“开海盛宴”,不仅让人们看到了丰收的喜悦,更折射出了河北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扎实步伐。
记者 李涛:今天是9月1号,也是渤海伏季休渔期结束的日子。我现在就来到了唐山黑沿子中心渔港,大家可以看到,我身后200多艘渔船现在是蓄势待发,渔民们趁着最后的一点时间,进行着渔具整理、生活物资准备等工作,确保顺利出海。
渔民:螃蟹网、虾网、渔网都带着呢,听见了吗,光冰装了两车,两大车,都满着呢。
记者 李涛:现在心情怎么样?
渔民:心情太高兴了。
唐山丰南区渔政执法队长 董鹏:丰南区所有渔船现在开渔!
中午12点,伴随着汽笛声,黑沿子中心渔港的200多艘渔船拔锚起航、有序出港,载着希望驶上了丰收的航程。沉寂了4个月的渤海湾,再次焕发出“耕海牧渔”的生机。据了解,伏季休渔政策已推行二十多年,渤海海域休养生息效果明显,因此渔民们对当天开捕的第一网都充满了信心。晚上7点,第一批满载而归的渔船缓缓靠岸。
记者 李涛:都有什么?
渔民:有皮皮虾、鱼、海虾。
记者 李涛:这是海虾?
渔民:嗯,啥都有。
记者 李涛:感觉今天打捞怎么样?
渔民:打捞还行。
记者 李涛:打捞的都有什么品种?
渔民:皮皮虾、螃蟹。
记者 李涛:满意吗?
渔民:可以可以。
随着近海捕捞作业的渔船陆续归港,渔民们将一筐筐渔获卸下船只,梭鱼、平鱼、螃蟹、皮皮虾应有尽有,岸边的海鲜收购商则已等候多时,准备将这开海后的第一网“鲜”送上人们的餐桌。
记者 李涛:现在都收购了些什么?
收购商:皮皮虾、梭子蟹。
记者 李涛:觉得品质怎么样?
收购商:品质可以,非常好。
驱车一路向西,记者在唐山最大的农贸水产综合批发市场——盛华世家商业广场看到,这里的摊位上早已摆满了新鲜的渔获,整个市场也因为这些活蹦乱跳的“海味”而“人头攒动”。
唐山盛华世家商业广场某海鲜摊位老板:卖了有1600多斤。
记者 李涛:今儿一早上?
唐山盛华世家商业广场某海鲜摊位老板:对,现在开海了卖得比较多一些。
记者 李涛:开海以后,海鲜的销售种类有什么变化吗?
唐山盛华世家商业广场某海鲜摊位老板:多了挺多的,螃蟹、八爪鱼、野生的鱼、鳎目鱼。
采访中,不少商户表示,早在8月上旬东海开渔后,就已有大批南方海鲜涌入我省市场,但因为运输成本高、各级经销商加价等原因,所以价格偏高。随着黄渤海伏季休渔期的正式结束,未来市场上更多的还是本地海鲜,依照往年经验,很快价格就会有两至三成的回落。除价格因素外,本地海鲜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鲜”。
唐山永辉超市吾悦广场店店长:你像梭子蟹、皮皮虾、马鲛鱼、小黄鱼等这些海鲜都是渤海开海后捕捞上来的,24小时内鲜活到店。我们门店开业后,海鲜区现在是最受欢迎的,买的顾客特别多。
河北:“耕海牧渔”筑牢 “蓝色粮仓”
从渔港到市场,从“船头”到“灶头”,新鲜的“海味”搭建起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但是对于全省的“蓝色经济”而言,这并不是全部。随着科技赋能生态养殖驶入“快车道”,一副现代海洋牧场的壮丽画卷,正于渤海湾畔的潮起潮落间徐徐展开。在距离黑沿子中心渔港100公里的唐山祥云湾海域,一座“海上牧场”就正在以更为持续的方式,为人们提供着优质海产。
记者 李涛:周总是吗?
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 周海生:您好,欢迎来到唐山海洋牧场。
作为河北省规模最大的投礁型海洋牧场,唐山海洋牧场的渔业养殖分为以螃蟹、海螺、黑头鱼为主的自然增值产品,和以海参、石斑鱼等为主的养殖产品,仅水产养殖板块年产值便可超千万元。其中,养殖面积达600公顷的海参养殖,凭借着智能化网箱系统的应用,以及“陆海接力”的创新模式,实现了苗种培育与成参养殖的高效衔接。目前,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的海参年产能已达75吨。
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 周海生:这个就是我们牧场整个纳水,以及我们做海参的一个驯化的一个池塘。
记者 李涛:这相当于就是一个过渡的一个环境是吗?
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 周海生:对。
记者 李涛:这个过渡的过程会对这个海参生长有一个什么样的保障和变化啊?
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 周海生:一方面能够让它,因为直接与外海相通,它的整个的这个水环境是与外海是一样的。 这是一个模拟,同时在工厂里边出来的,它这个小苗比较脆弱嘛, 然后到这里边,需要有一个过渡三个月的这么一个周期。通过体格增长,更能适应外边海底的环境,因为它在海里边礁区这种环境 生长三年,所以说它的整个上来之后,像拳头一样啊,很紧实,整个体态也好,这个肉质也好,营养也好,它的价值都是非常高的。
谈到海参的品质,周海生说核心在于两点,一是科学的养殖模式,二是为其创造“以海为食”的天然属性,因为海参是以海域中自然脱落的海藻、浮游生物为食,所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好坏,对海参的品质有着决定性影响。
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 周海生:主要是基于我们这么多年来打造的,这个贝藻胶生态系统。因为整个养殖,它基于我们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然后能够养出来更好的这个品种。
河北:“向海图强”赢主动 生态修复赢未来
除渔业养殖外,唐山海洋牧场还承担着渤海生态修复的使命。2009年时渤海近海区域正因过度捕捞、陆源污染等原因出现海底荒漠化。随着唐山海洋牧场的建设,十多年的时间,近海生态系统中的牡蛎礁、海藻场、海草床三大生态场景得到了针对性修复,为海洋生物的聚集与增殖提供了栖息地,彻底将“海底荒漠”变成了“海上塞罕坝”。
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 周海生: 目前我们修复区,常年的这个跟踪监测,一直保持着国家的一类水质的标准,包括我们的沉积物也是达到国家的一类标准,我们的海藻覆盖率达到15%以上,以及我们整个的总生物量 较修复之前提高了40倍以上。
铺展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图景的不只是唐山。同样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的“港城”秦皇岛,也正在加快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在秦皇岛市昌黎县的滦河口海域,一艘艘满载着扇贝苗的船只往来穿梭,养殖户们熟练地将培育好的扇贝苗投入了网笼之中。
秦皇岛市昌黎县扇贝养殖户 石金强:我估计,看着今年的情况,海水质量也不错,预计产量能达到200万斤,估计保守的话一年能挣个七八十万元。
据了解,近年来昌黎县在引导养殖户采用筏式养殖新技术、新模式发展扇贝养殖的同时,还通过海洋牧场建设、降低养殖密度、监测海水质量等一系列措施,助力扇贝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昌黎全县的扇贝养殖面积已达20.13万亩,年产量超过了13万吨。
秦皇岛市昌黎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张永新:2025年,昌黎海湾扇贝养殖面积相比2024年增加了4万亩,增长幅度达到20%。同时我们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与省内外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科研研发机制,帮助养殖户选择优良品种,加强技术指导,为养殖户增收致富提供了更强助力。
近年来,河北深植“蓝色信念”,打造了“一带、三极、多点”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省投入海洋生态修复资金9.8 亿元,完成海岸线整治修复21.5公里,新增滨海湿地3800亩,渤海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87.2%;目前,已建成昌黎黄金海岸、沧州南大港等7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构建起 “潮间带 - 浅海 - 深海” 的全链条生态保护体系。未来,随着环渤海海洋经济圈协同发展的深化,河北将进一步打通 “养殖 - 加工 - 冷链 - 文旅”的全产业链,让渤海湾的“蓝色宝藏”既能守护生态底色,也能撑起民生“钱袋子”。
从开海季渔港的渔获满舱,到现代化牧场的智慧养殖,再到全省海洋生态的持续向好。如今的燕赵大地,向海发展、向海图强的氛围愈发浓厚。相信,未来“蓝色引擎”将迸发出更为澎湃的动能,助推河北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