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十四五”营商环境优化成效显著
深入实施市场、政务、要素、法治、信用五大环境提升工程
河北“十四五”营商环境优化成效显著
7月8日,邢台市南和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工作人员为正在进行的“双盲”评审提供服务和保障。
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十四五”以来,河北省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入实施市场、政务、要素、法治、信用五大环境提升工程,出台一系列撬动性政策,推进630项改革任务,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成效显著。河北省获评全国工商联2023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进步最明显省份。截至2024年底,河北省经营主体总量达889.97万户,较2020年底增加197.07万户。
市场环境更加公平,企业活力持续迸发。
招标投标“双盲”评审改革有效促进公平竞争。2023年“双盲”评审改革全面实行以来,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招标投标经营主体库累计新增经营主体7.7万家,参与招投标活动经营主体22.2万家。2024年9月,石家庄市“双盲”评审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案例。
优化准入退出服务,助力企业轻装上阵。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物流公司等19个行业实现准入准营一体化。实现企业注销“一件事”高效办成,建立企业歇业备案制度,截至2024年底,全省简易注销企业62.55万户。
我省连续组织开展反垄断执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市场公平竞争发展。2021年以来核查垄断问题线索122条,查办不正当竞争案件1435件。
政务环境高效便捷,效率变革成效明显。
我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目前累计取消下放省级行政审批事项783项,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削减至448项,削减率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政府投资类、社会投资核准类和备案类项目从立项到取得施工许可平均审批时限,分别由2019年的65、53、50个工作日压缩到2024年的39、33、31个工作日,石家庄、唐山、保定入选国家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改革试点城市。
数字化改革为提升服务效能提供关键支撑。构建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目前已有1067个事项实现“全流程网办”。建成运行电子档案自动归档系统,汇聚电子证照743种3.45亿张,104类电子证照实现京津冀三地互认。全面推广数字化电子发票,2024年底全省数字化电子发票覆盖率达99.49%。
“高效办成一件事”跑出便民利企“加速度”。2024年度两批21个“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全部上线运行,总计压减环节141个、精简材料290个。
要素支撑持续优化,服务产业能力增强。
2020年以来,我省推动要素环境不断优化。特别是2024年,制定实施《河北省2024年要素环境提升专项行动方案》,开展了土地、技术、人才、金融、数据、公共资源6大要素提升行动,政策红利逐步显现。
加大金融支持。持续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专项行动。截至2024年末,全省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804.8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近160%。首贷续贷服务中心实现设区市全覆盖。
强化用地保障。全面推广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基本建成全省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库,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签发生成不动产登记证照1732万余件。
支持科技创新。实施国有企业研发投入“三年上、五年强”专项行动,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应享尽享。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21年的1116.3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971.4亿元。
我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全省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9个、技能大师工作室55个,2024年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332.96万人,占就业人员的36.79%。
法治环境透明稳定,监管执法高效规范。
“一站式”立案持续推进,“立审执”质效全面提升。全面推广“一业一查”,探索“扫码入企”执法机制,监管方式持续创新。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我省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2021年以来调解知识产权纠纷案件7346件。
信用体系不断完善,利企为民持续加力。
信用服务效能显著增强。建成全省统一的信用修复系统,可“一网办理”32个部门的信用修复事项。石家庄、邢台等地制定符合本地特色的个人信用积分制度,“信易批”“信易游”“信易医”等信用应用场景在多地推广实施。
信用示范创建实现突破。石家庄、秦皇岛、唐山等11个城市入选全国第四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本批次入选数量全国第一,累计入选总数量全国第四。
信用共建水平不断提升。京津冀晋四地累计共享数据3407.73万条,覆盖694.72万家经营主体,对四地综合评价A等的企业,建立跨区域联合激励工作机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