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创新 赋能产业⑦丨“空天地网”让监管长出“千里眼”“顺风耳”
唐山的辉煌与丰富的矿产资源紧密相连。截至2024年底,全市铁矿保有量75.04亿吨,煤矿54.19亿吨。然而,巨大的资源储量也带来了严峻的监管挑战——如何有效防止盗采、超采,守护好这片土地的“家底”?8月26日,记者走进唐山市自然资源综合监管平台,探秘一套名为“空天地网”的一体化综合监管系统,如何为自然资源保护装上“千里眼”和“顺风耳”。
面对传统监管手段的局限,唐山市正在全力推进自然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唐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姚磊介绍,平台的核心是构建一个“指挥中心+矿山、土地、林业、海洋、规划、地理信息等‘1+N’”体系。其关键抓手,便是在全市部署智能化无人机基站。
无人机巢正在执行任务。
“目前,我们已在唐山13个县(市、区)的山川之间,部署了105座无人机基站。”姚磊在指挥中心大屏上展示的实时动态画面前介绍,“这套系统一旦发现疑似盗采等异常,指令会迅速下达。无人机最快20分钟就能飞抵现场,直接进行取证。”
这些星罗棋布的“数字巢穴”,正是编织“空天地网”的物理节点。大疆行业应用河北省平台商北京博睿兴科技有限公司区域经理王昊洋具体介绍了其工作原理:“部署在现场的是大疆机场2,搭配M3TD无人机。它们构成了这套系统精准感知的关键。”他解释说,“无人机搭载的可见光和红外相机能在300米高空有效识别地面异常。通过‘智能巡检’模式,无人机可自动规划航线,高效作业,仅需30分钟即可完成2平方公里范围的厘米级精度的正射影像采集。更重要的是,无人机巢支持‘网格化部署’。当多个盗采点同时发出预警时,系统能智能调度,同时派出距离最近的无人机前往取证,极大提升了响应效率。”
“空天地网”系统并非仅限于矿产资源监管。这一涵盖“空天地网”、覆盖矿山、土地、林草、海洋、规划、地灾等多领域的综合监管体系,已成为检验和提升唐山市“智慧治理”能力的实战沙场。
“它使卫星遥感、无人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最真实的监管痛点中落地应用,例如盗采防控、地灾预警、耕地保护、森林防火、规划执法等。”姚磊介绍,“目前成效非常显著,监管的精准性、效率和覆盖面得到大幅提升,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控、从单一监管到综合治理的根本性跃升。这为我们达成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搭载无人机巢的移动车正在执行任务。
对于技术提供方而言,这个项目同样意义非凡。王昊洋表示:“该项目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复杂应用场景,促使各方核心技术深度融合。这不仅解决了复杂环境下的精准感知与预警等实际难题,验证了技术方案的可行性与先进性,还催生了创新型应用模式。为我们积累了重要的标杆案例,极大地提升了相关解决方案在智慧城市、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与市场推广价值。”
今年以来,河北省各地按照《河北省打造和开放创新应用场景三年行动方案》,围绕各市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场景创新工作,构建多元场景生态。唐山市自然资源综合监管平台的“空天地网”系统,正是这一创新实践的生动体现。姚磊透露,“空天地网”一体化综合监管项目,通过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实现了自然资源监管从“人防”到“技防”的跨越式升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