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新闻网立足河北,覆盖全国,基本定位为“权威媒体,新闻网站”。

太行新闻网

城市: 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 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定州辛集雄安正定太行资讯京津冀网事 更多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太行新闻 > 省内新闻 >

雄安抗战印记:遇见“地道战”

来源:新华社 编辑: 张新悦 时间:2025-08-30 21:51:14

雄安站东北约3公里,小芦昝村,发生过惨烈的地道战。

记者一入村中,便被主街两侧错落的“锯齿巷”吸引:家家户户的房屋依街道呈锯齿状排列,墙角、门洞天然形成掩体,仿佛仍在诉说着80年前的巷战往事。

主街呈东西向,一处老宅前,86岁的村民杨伯芳告诉记者,水井旁的洞口通向50米外另一口井,那是地道的入口。1945年,他正是凭借这条地道,躲过了鬼子的刺刀。

80年前的一天,日军对冀中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战斗伊始,雄县小芦昝军民利用地面工事痛击来犯之敌,但日军随即以猛烈炮火摧毁村庄,军民随即转入地道坚持战斗。依托密布的地道,我方军民从墙根、炕洞、锅台下的枪眼伸出枪口,出其不意打击敌人。

据记载,此役敌人死伤在90人左右。我方损失也十分惨重,牺牲10余人,房屋烧毁570余间。杨伯芳回忆,他当时随大人从地道出来时,只见一片火海,以为只是普通扫荡,没想到鬼子连杀、带烧、带抢。作家杨沫后来将这场战斗的经历写成了小说《生死搏斗的七天》。

不止小芦昝,冀中平原很多村庄下筑满了这种“地下长城”。地道战,很难确切指出是什么时候,从哪一个村庄、哪一家开始的。地道的挖掘,源于对侵略者不屈的抗争。

为躲避敌人的骚扰和屠杀,冀中人民在自家灶底、炕底挖掘简陋的藏身洞,这便是地道战的雏形——“蛤蟆蹲”。然而,这种“死窟窿”只能暂时躲避,一旦被发现,就是死亡,就是牺牲。

血的教训激发了人民无限的智慧,地道战很快进入了第二发展阶段。人们开始将各家的地洞打通,形成了户与户、街与街相连的地下通道。地道不再仅仅是藏身之所,更成了转移通道。当敌人从村东头进村时,群众和民兵可以悄无声息地从村西头的地道口安全撤离。

雄县小芦昝村的“锯齿巷”。

雄县抗战史专家郭亚军介绍,真正大规模的战斗地道建设始于1943年。当时,冀中十分区司令部驻扎在雄县米家务。这里包括米南庄、米北庄、米西庄、米黄庄、米宁庄、米西大村、米东大村等村,俗称“一溜米”。

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冀中十分区选择在米南庄率先试点,将地道由单一通道发展为能打、能走、能攻、能守的立体战斗堡垒。

在地下,米南庄军民将全村地道连通成“中”字形,并巧妙设置了防毒、防水、防火、翻板陷阱等设施;在地面,院落被打通,街口筑起可作掩体的影壁墙,墙壁上开凿出与地道相连的射击孔;在空中,房顶之间用梯子连接,构成高层火力点。这一模式被誉为“天、地、阴三通”,使整个村庄成为一个令敌胆寒的要塞。

“地道战是人民群众力量与智慧的结晶。”米西大村原党支部书记李迎春介绍,在米南庄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的同时,一场自上而下推动、自下而上创新的地道建设运动在冀中平原迅速展开。

记者翻阅河北省档案馆资料看到,1942年至1945年间,边区、地、县级发布了一系列指导文件。这些文件内容极为详尽:既有部署全局的《中共冀中七地委关于如何挖地洞地道给各县委的信》,也有分享《介绍地道防水的几个办法》等技术细节;既有总结基层创新的《冀东十六专署关于地道工作点滴经验的介绍》,也有对《米东大村战斗》等成功战例的复盘。这些指示与总结的核心思想都是:“地道斗争开展必须依靠群众力量”,要以民兵为骨干,实现“人自为战,村自为战”。

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建设“地下长城”的群众运动席卷冀中。其场景蔚为壮观:起初是堡垒户和民兵骨干在夜晚秘密挖掘,很快发展为男女老少齐上阵,不分昼夜地公开大干。许多村庄的街道上,新挖出的土层不断增厚,“覆盖达二三尺”。

地道战的威力在无数次反“扫荡”战斗中得到了验证。据记载,1945年5月,日伪军六千余人对冀中十分区“一溜米”地区发动大规模“扫荡”。面对十数倍于我的强敌,我军民利用完善的地道工事展开了英勇的村落游击战。在米东大村,我军利用地道摸到敌军宿营的染坊大院之下,埋设炸药。深夜一声巨响,敌军在睡梦中血肉横飞,我军随即从四面八方发起猛攻,不到一小时就全歼伪治安军十八团团部及三营和团直炮兵连。

硝烟虽已远去,地道战的记忆依旧鲜活。在米家务中学的“红色米家务”校本课上,老师们常带学生走村串巷,引导学生辨认当年的战斗地点。

随着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推进,曾经的“锯齿巷”、地道遗址或将消失,但这片土地上崛起的,正是先烈们浴血期盼的繁荣景象。从当年的“地下长城”,到新时代的“未来之城”,那份不屈的斗争精神,已化为雄安拔节生长的精神基石,激励着建设者们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创造新的奇迹。


责任编辑:张新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