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河北篇】科技赋能 盐碱地上种出好药材
积极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我省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在唐山市曹妃甸区,来自华北理工大学的一系列盐碱地中药材种植研究受到省级科技专项的持续支持,创新研究成果接连落地,500多亩超重度盐碱地上飘出"百草"香。
当重度盐碱地遇上中草药,会碰撞出怎样的奇迹?在位于唐山市曹妃甸区的华北理工大学盐碱地绿色中药生态种植示范基地里,黄芪、板蓝根、桔梗等中药材郁郁葱葱、长势喜人。而就在去年年初,这里还只是一片废弃的滩涂。
华北理工大学党委常委 副校长 孙良丹:
这个地方它距离海岸边不到2公里,是典型的滨海特色的盐碱地。你看现在我们还看到很多贝壳,这就意味着(曾经)这里的含碱量特别高,大概就是盐碱达到20%。
而在整个滨海地区,还有大量类似的重度盐碱荒地亟待开发。2024年,华北理工大学组建起百余人"医工融合"团队,在校内外建成6个不同盐碱状态的试验基地,将目光聚焦在盐碱地治理及中药材种植领域。
华北理工大学党委常委 副校长 孙良丹:
大多数中药材都具有抗逆的特性。所以我们想到盐碱地,就是有适度的盐碱胁迫,会不会促使中药品质提升?大家各自发挥各自学科的优势,然后找共同的切入点,有组织地、有链条式地(进行)这么一个全方位的研究。
传统的盐碱地改良方法主要是大水压盐、沥盐,这种方法不仅消耗大量淡水资源,还存在"水来盐去、水去盐存" 的问题。怎么办?
华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 孙晓然:
我们转变了盐碱地改良的思路,就是以"固盐"替代"排盐",这样我们自主研发了超分子芳香碳高分子化合物,把这个盐和碱离子"锁"到土壤的固体(材料)上,然后配合我们的那个特殊的耐盐型的微生物菌,这样的话又可以把这个盐分二次地给它封印在生物体内,这样最终就使得土壤里面可溶性的盐分大大地降低。
"以地适种"和"以种适地"双向发力,很快就给了研发团队一个惊喜,土壤含盐量由原来的1.3%-1.8%控制在0.3%-0.5%,节水60%,成本降低80%,移栽种植的30多种中药材成活率达到85%以上。
华北理工大学医学部 博士 刘顺成:
还有一个特别让我们开心,也是很意外,很惊喜的事情,改良后的这种低盐碱的环境,它的药效成分含量都明显高于药典(标准)。比方说我们身后的这种杜仲,它的药效成分含量是绿原酸,是要比我们药典中的要求含量高40倍以上。
以此为突破口,华北理工大学还利用一系列新技术,逐步建设耐盐碱中药种质库、数据库。
华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 孙晓然:
到 2025年为止,我们已经改良了重度的盐碱地大概 500多亩地,种植的中药植物将近102个品种。像黄芪、板蓝根,大概有30个品种已经实现了当年改良、当年种植、当年收益。
目前,华北理工大学的盐碱地中药材种植研究团队先后获河北省基础研究、中医药创新和中医药定量化重大专项支持,"盐碱地中药农业"这一创新研究也正在朝着更加系统、有组织的科研方向迈进。
华北理工大学党委常委 副校长 孙良丹: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建立盐碱地中药种植标准,形成盐碱地特色的中药农业品牌等方式,推动河北经验走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同时我们也希望进一步深化产学研一体化,把我们高校的科技成果真正地落地在田间地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