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节生长看雄安】15公里的路5年没修完 “舍近求远”背后的坚守与考量
一条15公里的道路,从设计到建成一般需要2年时间,然而在雄安新区,这样一条路为何5年没修完?期间方案又为何要修改数十次?最终又是为什么要在平原地区密集架桥?近七成投资投向空中?在雄安新区雄鄚路二期工程的特殊设计里,这些"舍近求远"的选择背后,到底有哪些必须坚守的考量?本台记者实地探访,为您揭晓答案。
本台记者 赵翔:
我现在是在雄安新区雄鄚路二期工程的一座大桥的施工现场,这里地处平原地带,放眼望去一马平川,也没有河流,为什么会在这里"凌空飞越"一座大桥,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缘故呢?
雄安新区建设和交通管理局综合交通处负责人 张志学:
这条路藏着建设者们五年来的纠结和智慧,从一开始就不是修通那么简单,而是要在千年文脉、悠悠水脉和现代交通之间,去找一个最平衡的点。
雄鄚路,北起雄县县城,南连鄚州镇,是贯通雄安新区南北的"动脉"。对沿线居民而言,这条路更是盼了太久。目前,雄县赵王新河以南三个乡镇到县城,除绕行大广高速,仅剩两条狭窄的农村公路可供通行。
雄县鄚州镇居民 王伟:
这道太窄,这过往的来往的大车最多,有时候一堵堵两个多小时。雄鄚路要是真正修上,肯定好。
其实,雄鄚路二期工程从2019年9月就进入设计阶段,但是项目团队经过考察后发现,原规划中的直线路径,将闯入一片"文化禁区"一一燕南长城遗址、古州城遗址、鄚州城遗址等一处处文物保护单位如"众星"般分布其间。赵王新河、赵北口溢洪道等白洋淀河道,也在此纵横交错。更棘手的是,线路东侧不远处,雄商高铁已先行开工建设。张志学至今仍记得第一次看到线路图时的压力。
雄安新区建设和交通管理局综合交通处负责人 张志学:
这不是修路,这是(在)历史与现实的夹缝中去找路,文物不能动,河道不能堵,高铁也不能碰。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路来"学会转弯"。但转弯不是瞎绕,而是要兼顾线形最优、行车安全,还要做好经济账。这五年,光我们这个方案就改了几十版。
本台记者 赵翔:
最初设计的直线路径会直接穿过古州城遗址核心区。项目团队最终选择将线路东移1000米。而呈东西向分布的燕南长城遗址,绕行解决不了问题,于是,桥长599米的燕南长城大桥成了最优解。
桥梁,成了这场"平衡术"的关键。为避让块状分布的古州城、鄚州城遗址,线路东移后,遇到河道就架桥。为保证赵王新河、赵北口溢洪道汛期行洪,还得是架桥。
雄安集团基础建设公司外围路网项目部项目经理 刁雷:
咱们脚下就是燕南长城的遗址,我们设计方案的时候采用了悬浇的工艺,单跨128米,然后把这个遗址跨过去,当然提升了咱们的工程造价,但是为了保护咱们新区的文化,保护整个新区的历史,我觉得这笔账是很划算的。
项目中最考验智慧的,还是在鄚州庙遗址与雄商高铁之间的"夹缝"中穿行。这段走廊最窄处仅60多米,要容下双向六车道的公路,还要与高铁保持安全距离。项目团队与铁路、文物部门反复沟通,光安全性评价报告就改了11版,最终让公路"贴身"却不"越界"。在赵王新河河畔,桥墩的排列藏着更精细的学问。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市政部首席咨询设计师 汤伟:
与铁路的这个距离,规范要求是一般值是40米,最小值是30米。目前我们为了避让文物,已经距离高铁只有30.8米,基本上就是说是见缝插针的过来。所有的桥墩都必须要与高铁的桥墩进行一一对应,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洪水通过,不会影响到防洪。
为文物保护而调整规划、推迟工期,在新区建设中早已不是新鲜事。海岳大街为南阳遗址北移153米,雄忻高铁为白龙遗址留出200多米保护带,环淀路为避让三各庄遗址重新制定方案。新区设立以来,始终遵循"先考古、后建设"原则,对640个村落开展地毯式考古之后,才动工建设。
雄安新区雄县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主任 王浩:
咱们新区成立后,将"古树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变成了铁律,未来之城不仅需要现代基建,更需要扎根历史,保护文物就是在为咱们的城市注入灵魂。
本台记者 赵翔:
如今,燕南长城大桥的箱梁还在陆续架设,赵王新河特大桥的桥墩已如长龙卧波。不久后,这条路将串联起白洋淀的碧波与古城的遗迹,让居民出行不再绕远,让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让雄安这座未来之城,在拔节生长的同时,始终记得自己从哪里来。这,或许就是"千年大计"最动人的注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