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建设进行时丨鸟儿归来,听一曲“蓝绿”交响
截至目前,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至296种。图为7月7日拍摄的水雉在白洋淀栖息觅食。
“妈妈快看,那是不是青头潜鸭?”
“是!快给它们拍张照。”8月2日,北京游客何乐一家乘船进入白洋淀,两只突然出现的青头潜鸭让何乐和8岁的儿子兴奋不已。
青头潜鸭、白鹭、须浮鸥……夏日的白洋淀呈现百鸟翔集的壮观场景。水上鸟儿自由翱翔,耳边鸟鸣清脆回响,让何乐一家人陶醉其中。
绿色低碳、生态宜居,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内涵。何乐一家所看到的美好画面,恰恰反映出雄安新区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血脉、高标准构建蓝绿交织生态空间的显著成果。
实际上,雄安新区设立前,白洋淀这颗“华北明珠”一度黯然失色。
“那时的白洋淀水体污染严重,水域面积不断萎缩,别说珍稀鸟类了,连我小时候常见的骨顶鸡都很少了。”安新县端村镇群众冯二伟回忆道。
雄安新区设立后,把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实施清淤疏浚、百淀连通、退耕还淀、科学补水、严密防洪五大工程,全力推进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外循环打通,水多了;内动力恢复,水活了。经过治理,白洋淀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水标准,稳居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在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上持续深耕,雄安新区大力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提升生物多样性。新区在白洋淀划定了9个鸟类重要栖息地,建设了2个生态鸟岛,全域设为禁猎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措施的加强,使得“华北明珠”重放光彩,鸟儿纷纷归来: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青头潜鸭在这里安家繁衍,曾一度被认为在中国绝迹的彩鹮在这里组团现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在这里栖息越冬……
今年5月,白洋淀又新发现了一种鸟类——国家“三有”野生动物冕柳莺。至此,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至296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9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54种,国家“三有”保护和其他级别鸟类229种。
生态好了,鸟儿回来了,生活在淀边的居民更加主动地爱鸟护鸟。
在王家寨村,村民自愿组成了巡查小队,每天都去淀里打捞可能对水质产生影响的漂浮物,查看鸟儿们的生活情况,救助受伤的鸟儿。“村民积极性非常高,大家都说,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态环境,好好保护这些水上精灵,好好保护白洋淀。”王家寨村党支部书记王军说,这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不仅白洋淀,万木葱茏的“千年秀林”同样是鸟儿们的天堂:金翅雀扇动翅膀穿梭林间,喜鹊的叫声在树林里回荡……
“‘千年秀林’是新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网络的重要部分,它的建设有助于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美丽家园。”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生态事业部副协调人刘志军介绍。
基于这样的目标,“千年秀林”在建设过程中始终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原则,选用白蜡、国槐、银杏、元宝枫等乡土树种,坚持使用原生冠苗造林,通过自然随机散布、曲线栽植和多种混交方式,因地制宜打造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经过努力,“千年秀林”建设取得重要成果,累计造林48.1万亩,绿化面积达74.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新区设立前的11%提升至35%。
“千年秀林”形成的立体生态网络,为鸟儿筑巢和觅食提供了物理空间及食物链基础,吸引了从珍稀物种到常见林鸟的各类鸟儿来此安家。
目前,“千年秀林”工程大规模植树造林工作已基本完成,进入养护环节。“我们将持续通过技术创新做好养护工作,守护好‘千年秀林’、守护好林间精灵。”刘志军说。
淀水如练,林木葱郁,澄澈的蓝与深邃的绿相依相偎,水光林色浑然一体。在蓝绿交织的美景中,鸟语啁啾此起彼伏——这是百鸟翔集的大合唱,是生态修复后的高声礼赞,更是雄安新区以生态为底色、以人民为中心,奋力打造绿色、智能、宜居现代化典范城市的动人乐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