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让绿水青山有颜值更有价值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河北省自然资源厅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探索“两山”转化的路径,努力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生态修复 守护绿水青山
近年来,河北持续用力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十四五”期间,河北完成矿山修复治理13572公顷,其中责任主体灭失矿山4436公顷,历史遗留矿山9136公顷。
提升持证矿山修复治理质效。唐山冀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石灰石矿通过边坡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等技术,加大生态恢复治理力度;针对采区内短期不计划开采的区域,实施临时覆土循环工程,重构的土壤以青草绿化为主,每年秋季将蕴含草籽、花籽的覆土推向采区,实现土壤和花草资源循环利用,形成“矿山生态循环修复”新模式,全力推进绿色转型发展,逐步走上安全健康、循环可持续、绿色生态的发展轨道。
沧州市南大港湿地通过退养还湿、微地形整理、滩面营造、坡面生态化改造等措施,将养殖池塘恢复成具有“明水面—浅滩—生境岛”的自然湿地结构,改善鸟类栖息空间,吸引了更多候鸟,游泳动物实现自然恢复。如今,湿地现有鸟类27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7种,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稳步提升。
生态产品 实现经济价值
河北立足实际,依托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积极构建“生态保护修复+产业”模式,扩宽生态修复资金渠道,并将生态价值释放到农业、文旅、商贸等关联产业,探索各具特色的“两山”转化之路。
雄安新区千年秀林是我国首例探索在平原地区大面积建设异龄、复层、混交模式的近自然林,通过积极探索造林绿化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制定经营权长期流转的用地政策,将分散的造林绿化土地经营权集中流转,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开展森林经营、调整林业结构、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国有造林企业累计销售苗木15.6万株,收入超过4000万元。
邢台市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支持”的思路,实施七里河堤、林、路、桥、水“五态”一体化治理,推出建设沿河景观、规划文旅产业、发展体育竞技、打造训练基地、举办体育赛事等举措,形成沿河生态文体产业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价值链延伸。2024年,邢台市接待游客5482.31万人次,同比增长20.76%。
生态“碳库” 推动绿色发展
河北不断提升生态修复项目质效,多管齐下拓展“两山”转化路径,让生态修复成果增效,带动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
唐山市曹妃甸区海草床是我国现存单种连片面积最大的海草床。河北省自然资源厅系统推进海草床生态保护修复,累计修复海草床938公顷,为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和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渔业资源增殖,松江鲈、海参等经济物种资源量显著提升。
承德市作为河北省唯一入选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名单的城市,在增强碳汇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固碳产品转化路径,加快推进森林生态价值转化,多元化推进降碳产品开发。丰宁千松坝林场碳汇造林一期项目在北京绿色交易所(原北京环境交易所)成功交易,成为全国跨区域碳汇交易第一单。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正在构建“林业碳汇+”体系,通过开发碳汇项目,探索“碳汇+金融”“碳汇+旅游”等模式,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如今,河北正努力以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之“定”谋绿色发展之“变”,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逐步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