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口有“大智慧”!走进重塑生产与生活的下一个十年
你脑海中的智慧港口是什么样子?
是“只听机器声,不闻人语响”的生产作业现场?是智能机器人替代繁重人工装卸的大型科幻场面?还是海量信息在大数据平台上被精准抓取、复杂计算、准确呈现?
这些场景,你在河北港口集团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港区的各个角落,都能亲眼见到、亲身感知到。
秦皇岛港正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干散货智慧港口标杆。
“智慧大脑”动起来
搭乘一列列火车,从山西、内蒙古而来的电煤,在秦皇岛港中转后,乘坐轮船奔赴南方各大港口、电厂。
在秦皇岛港东港区煤炭装卸现场,只见卸车机、取料机、装船机等大型作业设备高效有序地运转着,却几乎看不到作业人员的身影。
这些“大家伙”是如何动起来的呢?
答案是港区的“智慧大脑”——“一中心、三平台”。
这是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智慧港口建设的核心。
在电脑屏幕前,工作人员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远程操作各类机械设备。
“一中心、三平台”包括智慧运营中心、智慧生产调度平台、智慧安全监管平台和智慧环保监控平台,中心和平台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港口工业生产中,全面构建起以“设备运行智能化、生产组织智慧化、运营管理数智化、客户服务敏捷化”为特征的向智发展新格局。
“收到!”4月18日早8点,九公司装船集控司机赵剑锋接到电煤移舱的指令,轻点鼠标,一键选择屏幕上的自动化作业模式,很轻松地拿到电煤装船机的远程控制权。
“以前,设备的生产作业由我们在驾驶室内手动操作,需要精力高度集中,每天工作强度很大。”两年前,随着智慧生产调度平台的投入使用,在装船司机岗位上工作了18年的赵剑锋离开装船机驾驶室,由“蓝领”变为集控室里的“白领”。
“展大臂、收臂架、移舱……电煤装船的所有步骤都在集控室内操作。原来两名司机只能操纵一台装船机,如今我一个人就能管控两台装船机。”谈及作业方式转变后的感受,赵剑锋说,智能化作业不仅让生产效率大大提升,自己工作起来也更加轻松自如。
在智慧生产调度平台上,大屏幕前显示港区的气象信息和各个作业区的视频场景,工作人员在这里实时发出船舶调度、泊位调度、机械调度和铁路调度等信息。
在智慧环保监控平台上,生态智慧管控、能效管控、环保设备集控、尾气排放监控、水质监测与气溶胶雷达粉尘遥感监测等,共同布下环境管控“一张网”。
智慧安全监管平台则实现隐患排查、气象预警、区域管控、设备巡检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形成全方位、无死角的安全管理体系。
“我们要在深化‘一中心、三平台’的基础上,构建起路港生态圈、船港生态圈、货港生态圈和城港生态圈‘四个港口生态圈’,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干散货智慧港口标杆。”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孙景刚说。
“数智创新”炫起来
无论是码头的装卸作业,还是水下的安全巡检,智能机器人在秦皇岛港生产领域的各个角落“大显身手”。
皮带机是港口装卸生产的重要设备,沿线的人工巡检耗时耗力,工人们不仅要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噪音、尘土等恶劣环境下,还面临潜在的安全隐患。
“我们引入一款四足仿生机器人,实现了无人化巡检。”九公司技术设备部设备管理员刘志明正在开展关于“皮带机智能巡检系统”的研究,搭载了传感器和摄像头的四足仿生机器人,不仅可以实时监测安全隐患,减少事故发生的风险,还能收集货物信息、设备状态、环境参数等数据,用于分析和优化港口的运作效率。
近日,九公司还迎来一位特殊的“新员工”——智能清扫机器人。搭载先进的激光雷达和视觉识别系统,集高精度定位、智能感知、路径规划、自动清扫等多功能于一身,无论是在码头还是堆场,这位“新员工”都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精准作业,大大提升了港口的清洁效率。
秦皇岛港码头作业中的智能清扫机器人。
码头上,看得见的智能设备高效运转,而在不为人关注的海面下,水下机器人也在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码头是由一个个预制的大型沉箱拼接在一起的,随着海浪的侵蚀和船舶的磕碰,沉箱会出现结构损坏问题,形成安全隐患。”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科研部经理张文宇介绍,科研人员在图像识别上引入针对近岸水域浪涌等复杂水下状况的姿态控制算法,在原有的机器人外观上增加了红色潜照灯,操作人员在岸上就能清晰地看到和操控在较深水域潜行的机器人,进行码头设施水下部分的安全检测。
智能四足仿生机器人执行日常巡检任务。
DeepSeek 如今“火”出了圈儿。就在前不久,杂货公司率先完成DeepSeek模型平台本地化初期部署,在设备管理核心环节实现了管理标准、维保记录、故障分析等工作内容的智能化管理。
“设备故障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原有的故障分析主要依赖经验判断,缺乏客观的数据支持,我们就此对DeepSeek模型展开专项训练。”杂货公司技术设备部计算机管理员费菲介绍,与DeepSeek牵手,一方面可以预测设备潜在的故障风险,实现从“被动维修”到“主动预防”的转变;另一方面,模型还可以针对设备故障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缩短故障处理时间,减少设备停机影响,为生产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以科技创新赋能港口高质量发展,广泛应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如今,智能化、数字化、无人化的生产方式,让秦皇岛港的电煤运输更加通畅、高效、安全。
“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大型设备智能化改造率、数字化堆场建设率、港口重要区域重点位置视频动态监管覆盖率、智慧生产平台接入率等4个100%的目标,进一步提升港区智慧化水平。”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设备部高级经理周伟说。
“五星智慧”亮起来
今年,九公司将参加全国首批“五星级”干散货智慧港口评价。近日,公司完成了煤五期堆场10台取料机和6台堆料机的智能化设备改造升级,“全流程一体化”项目建设全面进入测试阶段。此举推动了码头作业实现由“有人操作”向“无人干预”的重磅升级,标志着港口迈入“数字孪生+智能决策”的智慧化发展新纪元。
“改造的顺利完成,为我们实现生产环节的‘一键式’操作打下了基础。”九公司副经理卜会锋介绍,今后,操作人员在确认作业指令后,仅需在集控中心点击“启动”按钮,即可触发全流程作业,单流程响应速度提升超60%,作业效率比人工手动模式提高15%至20%,港口运维成本降低30%。
“堆取料机和堆场智能化项目”改造升级是九公司“全流程一体化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创新应用雷达扫描、单机定位及AI策略分析系统,实现了堆取料指令自动生成、料流稳定性实时监测与碰撞风险智能规避,构筑起设备动态安全防护网,让港口生产作业体系更加安全高效,还依托数字孪生驱动、多源感知融合、智能决策引擎等三大核心技术,成功攻克长期困扰行业的难题,实现煤垛形态的毫米级精度建模,构建起“感知无盲区、决策自适应、执行高精度”的智慧作业体系。
往日喧嚣的煤炭装卸现场,如今几乎看不到作业人员的身影。
如果把设备智能化改造和全流程一体化作业比作我们身体灵活协调的四肢,那么码头的生产操作系统就是我们的“中枢神经”。
在系统的电脑屏幕前,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设备部副部长赵谞博正在查看整合后的秦皇岛港区的各种调度信息资源,他告诉记者,去年10月份,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它是高度协同的码头操作系统,通过智能算法自动生成排产策略,满足作业日常使用需求。
“系统由九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目的是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共享,让港口全流程作业管理紧密衔接。”赵谞博说,系统具备可视化大屏展示、统一调度管理、港区物流跟踪、船舶调度统计分析等功能,能够实现港区码头前沿、堆场作业、进出港装卸等所有生产作业环节的数据可视化监测,实现生产作业、跨区调度、经营管理等全方位智慧化应用。
“设备智能化与生产操作系统相互配合、高度衔接,要做出我们自己的特色。”谈及未来“五星级”干散货智慧港口的模样,卜会锋用十六个字总结,“智慧赋能、绿色转型、效率领航、安全护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