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从中试首选到联合攻关 ,京津创新成果加速落地河北
日前,在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先进功能材料科技成果中试示范平台(以下简称“中试平台”),技术人员将高熔点、高密度单质金属加入多元复杂特种合金一体化装备中,2小时后,航空航天所需的特种合金构件高端产品一步成形。

技术人员正在对多元复杂特种合金一体化装备进行运行前调试。
“该设备为国内唯一,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由中试平台引进北京理工大学的技术自主研发,成功攻克了复杂特种合金制造的核心技术,实现了从超高温熔炼到粉末、丝棒材及零部件一体化成形的突破,流程更短、成本更低。”中试平台负责人刘增猛告诉记者,该设备已获得2024年首届金砖国家发明展金奖和2025年河北省首台套装备认定。
创新成果源于北京,最终在河北落地生根,近几年,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案例早已数不胜数。
“中试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验证试验阶段,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关键环节。”省科技厅成果处一级主任科员张涛告诉记者,以科创平台牵起创新“红线”,河北打造京津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对北理工唐山研究院等9个中试平台予以支持,通过开放中试、研发、检测、孵化等创新资源,引入京津创新成果。
在秦皇岛,中信戴卡的“数字孪生驱动的锻造液压机预测性维护研究”成果使设备维护成本降低了25%。该项目获得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60万元资金支持,由京津冀科研团队联合攻关。
“除吸引京津成果落地河北,我们还积极借力京津创新资源,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三地科研力量围绕产业需求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省科技厅规划处二级主任科员王小冲说,京津冀协同创新专项安排省级资金2200万元支持我省企业联合京津科研力量,围绕共建的6条重点产业链实施18个项目。同时,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投入3000万元,围绕合成生物制造等领域共支持150个科研团队联合开展50项研究;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下设立重点产业成果转化项目,聚焦我省8个重点产业和人工智能领域,支持我省企业引进京津科技资源,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
高能级平台是承接京津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在石家庄,国创中心河北中心联合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的“河北时空智能遥感创新中心”正助力全省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创新发展。在唐山,燕赵钢铁实验室作为重要创新平台,已攻克关键核心技术40项,10项技术达国际领先,5项产品国内首发,2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实验室负责人表示,他们全面参与“拳头产品”遴选、研发、决策,“总平台、总链长”作用日益凸显。

燕赵钢铁实验室实验轧机设备。
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河北省设立了1000万元的“冀清概念验证基金”,与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单位合作,签约支持概念验证项目11个。同时联合中国科学院设立2000万元的“河北雄安中科概念验证基金”,支持优质技术成果在新区开展应用场景验证。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加大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
“‘十五五’期间,围绕进一步用好京津创新资源,我们谋划了一系列务实举措。”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河北将增加京津冀自然科学基金合作专项资金投入,形成跨区域、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此外,省科技厅还将针对京津地区创新主体在我省建设创新平台推出鼓励措施,带动提升我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整体效能。
后续,围绕破解高层次人才招聘难题,河北还将出台支持人才飞地建设的相关举措,支持企业在京津设立研发机构,就地“取才、引才、用才”,分级分类给予支持。同时,建立京津科技服务机构激励机制,发挥京津冀技术市场协同创新联合体作用,深化京津冀地区技术交易合作,推动技术成熟度高、转化价值大的优质科研成果在河北孵化转化。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