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民企 看发展】④河北:锻造钢铁“绿巨人”
走民企 看发展
钢铁行业是河北民营经济的中坚力量。
系列报道《走民企 看发展》,今天带您走进一家把"铁疙瘩"炼成"金疙瘩"的绿色工厂,共同探寻河北民营钢铁企业的转型之路。


本台记者 武泽豪:
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金属,但我手中的这根铁你可未必见过,它的纯度达到了99.9992%,学名"超纯铁"。

河北龙凤山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李建民:
这是我们历经8年时间,最新研发出来的国内最高纯净度水平的超纯铁,杂质含量仅有百万分之八,以"克"为单位销售,相当于"铁变金";它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和尖端的仪器仪表等高技术领域,以前这些材料全部依赖进口,现在我们不仅能够生产出来,部分指标还超过了欧美。
这样的突破,源于一场"向高端突围"的战略转型。河北龙凤山集团起初以铸造生铁为主,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不高。近年来,我省积极鼓励钢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推动钢材产品高端化,加快向先进钢铁材料等方向发展。以"生铁"起家的河北龙凤山集团敏锐抓住了转型契机,果断走向了"熟铁"即"纯铁"的研发生产。

河北龙凤山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李建民:
转型初期我们压力很大,光买提纯实验室用的高真空设备和元素检测仪,就花了三五千万,而且实验成功率极低,有时候一批料投进去,最后连合格的样品都出不来。
高超纯铁的研发,每一步都是"硬仗"。纯铁的纯度以"N"为单位,从2N的99%到3N的99.9%、4N的99.99%……每增加一个"9",提纯难度会呈指数级增长。

河北龙凤山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李建民:
最难的就是"深度去杂"。铁里的硫、磷、碳等几十种杂质,哪怕残留几十万分之一,都会影响材料性能。纯度每提高一个"9",生产成本就要增加数十倍,初期投入的研发资金就像"无底洞"。
技术、资金两大难题如何破解?一方面,企业联合上海大学、钢铁研究总院等高校院所组建攻关团队,在工艺优化、产品研发上持续突破;另一方面,省、市、县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主动靠前服务,对接中央预算内重大技术攻关专项资金,去年9月这笔资金成功落地,为企业技术体系完善与工业化试产注入了"金融活水"。

河北龙凤山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李建民:
这条生产线就是我们国内首创的4N级高纯铁规模化生产线。我们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火法提纯工艺,实现了深度去杂。现在这条生产线年产能达到80万吨。
在攀登技术高峰的同时,企业也积极响应河北省钢铁企业环保绩效全面创A行动,对生产环节全面提标改造,在冶炼全过程推进绿色升级,仅烧结工序每年就可减少各类污染物排放500多吨。

本台记者 武泽豪:
在我身旁的这块数字大屏上,200多个环保监测点位让厂区每个角落的污染物都无所遁形!

河北龙凤山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环保部部长 李鹏飞:
这个平台还增设了报警功能,确保干部职工能随时使用手机APP查看所属区域的环保数据,并实施精准管理和治理。
李鹏飞介绍,在创A过程中,当地生态环境部门组织专家现场指导,精准帮扶企业破解技术难题、协调资金奖补。去年6月,企业顺利通过省生态环境厅创A专班现场评审,成为钢铁行业环保绩效A级企业。

河北龙凤山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白佳鑫:
近几年我们公司的研发投入和环保投入水平逐年提高,近三年科技研发费用均达到了营业收入的5%以上,平均环保投入占比3%以上,实现了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的统一。
优化产品结构、加快智能改造、探索低碳路径,我省加快推动钢铁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截至目前,河北在产56家钢铁企业已实现全面创A,数量居全国首位。

省发改委产业发展处处长 徐建良:
在全省30多家民营钢铁企业当中,有22家已经进入了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民营钢铁企业目前已经成为河北钢铁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在全省重点培育的10大钢铁拳头产品当中,民营企业占了6个。总体看,民营钢铁企业的创新实践,正在改写着河北钢铁的产业基因,并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支生力军。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