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礼“十四五”·开放——陆海联动 双向奔赴 助力“河北制造”跨越山海
【经济新观察】巡礼“十四五”·开放——陆海联动 双向奔赴 助力“河北制造”跨越山海
昔日驼铃响 今时汽笛亮 河北有支“钢铁驼队”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四五”期间,我省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战略抉择,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领域精准发力,在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过程中交出了一份求质攀高的“成绩单”。为全面展现“十四五”期间我省在各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经济新观察》推出《巡礼“十四五”》特别策划,讲述我省改革驱动创新所走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今天,我们就通过《巡礼“十四五”·开放篇》的镜头,一起走进石家庄国际陆港、曹妃甸港区以及黄骅港,近距离感受我省在打造多功能、综合性、枢纽型开放阵地方面的创新举措。
下午三点,汽笛长鸣,一列满载着瓷砖、玻璃、自行车、光伏组件、汽车配件等产品的中欧班列,从石家庄国际陆港启程,奔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石家庄国际陆港副总经理 任永昌:石家庄国际陆港目前已打通了中欧班列中、东、西、南四个主通道,开拓了18条国际线路,辐射覆盖德国、俄罗斯、塞尔维亚、哈萨克斯坦、越南等亚欧大陆50 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京津冀地区唯一常态化开行中欧班列的核心国际陆港,石家庄国际陆港自2018年6月开通首趟中欧班列以来,已累计开行国际班列超过3100列,连接出境口岸8个,开通国际线路18条,将货值450多亿元的“河北制造”,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匹配日益拓展的国际通道与运输需求,“十四五”期间,石家庄国际陆港持续加大硬件设施投入,成为了京津冀区域作业能力最大、集散能力最强、通关能力最优的内陆港。
石家庄国际陆港副总经理 任永昌:硬件升级带来作业能力和效率大幅提升。目前,我们日均到发3-4列。今年1-8月份,石家庄国际陆港共开行中欧(亚)班列697列,同比增长90.9%,继续保持高位增长。
硬件升级铸就的强大作业能力,叠加持续高位增长的班列开行数量,让石家庄国际陆港成为众多外贸企业的出口运输首选。置身港区内,“河北制造”的身影随处可见。
记者李涛:那从咱们这里出发的河北制造的产品有哪些呢?
石家庄国际陆港副总经理 任永昌:像咱河北制造的(产品), 像安平的丝网、平乡的自行车、邢台的光伏等等吧,辛集的一些皮革制品都是通过咱们的国际班列走向海外的。
记者李涛:那我看这个写着河北陆港的这个集装箱(里面是)?
石家庄国际陆港副总经理 任永昌:这个里面主要是咱们平乡自行车、自行车配件这些。
河北新速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聂文雷:在运输成本上,相比空运降低75%。从运输时效上,从原来的(海运)50天 缩短到现在15天。(陆港)稳定的班列开行计划,大大地提高了(物流的)确定性和实效性。在运输当中给我们提高了交付的保障。
采访中,聂文雷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石家庄国际陆港作为公司外贸出口的主力运输枢纽,除运输成本低、周期短外,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这里拥有集订舱、报关、报检、拼箱、结算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
河北新速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聂文雷:陆港的一站式服务,简化了出口流程,降低60%的运营成本。
2021年,石家庄国际陆港实施海铁联运“一单制”,从起运地到目的地全程使用一份提单;2025年,在京津冀区域内推出首个中欧班列多品名集拼业务;并率先启动了出口货物铁公多式联运业务……一系列的创新举措,简化了物流流程,提高了运输效率,让中欧班列得以在“新丝路”的铁轨上“越跑越快”。
石家庄国际陆港副总经理 任永昌:相比传统分段运输模式,“一单制”在提高运输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客户物流成本,整体运输时间能减少2-3天,综合物流成本可下降15%-20%,有助于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陆海联动 双向奔赴 助力“河北制造”跨越山海
昔日驼铃响,今时汽笛亮!日益繁忙的石家庄国际陆港,既是河北拓展国际物流通道、促进产业集聚、提升贸易便利化的关键节点,更是我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缩影。当中欧班列跨越山海时,渤海之滨传来的轰鸣汽笛声正响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跃然河北的“开放”版图之上,“北方大港”的活力也正在渤海之滨“涌动”。为进一步提升港口整体运营效率,“十四五”期间曹妃甸海事局在曹妃甸港区码头,构建起了船舶智能交通组织系统,通过国内首创的动态推演系统为调度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借助分钟级精准控制保障了航道转换高效有序。
曹妃甸海事局副局长 张宇:该系统的使用给港口整体通航效率提升了30%。具体表现,比如船舶进港前锚地待命时间缩短11.6%,进出港前后相邻船舶平均间隔时间压缩至15分钟,船舶靠离泊作业中间环节时间缩短35%。
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交汇点,曹妃甸港是连接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三北”地区的重要通道,与内蒙古、新疆铁路网已实现全线贯通,可通过第一、第二亚欧大陆桥直达欧洲。因此,铁路大动脉与渤海湾深槽的强势组合,也为曹妃甸开行具有“海铁联运”特征的中欧(亚)班列创造了良好条件。
曹妃甸港口商务经济区港航服务中心负责人 赵禹涛:2024年,曹妃甸港区完成货物吞吐量55730万吨,同比增长4.15%。其中外贸吞吐量22568万吨,同比增长11.27%。
曹妃甸港口商务经济区物流贸易管理中心负责人 李吉武:2025年1-9月份已开行中欧(亚)班列78列,货重7.73万吨,货值10.43亿元。我市滦南、丰南等地生产的铁锹、卫浴陶瓷等优质外贸商品也通过中欧(亚)班列走出国门,成功进入中亚市场。据初步统计,通过中欧(亚)班列承运我市外贸商品总额达到3.06亿元。
“北方大港”起渤海。目前,地处渤海湾中心地带的唐山,已发展形成了由京唐港区、曹妃甸港区和丰南港区组成的唐山港“一港三区”格局,成为了我国北方重要的“港城”。2024年,唐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86215万吨,同比增长2.37%,连续3年稳居全球沿海港口第2位。在渤海湾的西南岸,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接口”的黄骅港,正凭借智慧港口2.0版建设的推进,进一步强化京津冀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枢纽地位。
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物流分公司党委委员 副经理 于江:目前,我们也在规划建设20万吨的大的泊位。再一个在后方的堆场,也会建一个专业化的物流园区。在黄骅港周边,以及京津冀地区,雄安新区附近建设一些内陆无水港,给这些内陆无水港做一些货物的支撑。
在黄骅港津冀国际集装箱码头,来自于津冀两地的200余个品类的商品,正在通过这里走出国门。与黄骅港直线距离仅1公里的北方(沧州)跨境电商物流基地,目前正处于建设当中,其核心区将于今年年底建成投用。届时,这座依托黄骅港密集外贸航线网络,打造的集"港口、物流、外贸、产业”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跨境电商物流基地,将实现"全球选品、沧州集货、一键出海"。
黄骅港津冀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党总支副书记 李祥:现在我们正在运营的码头,是三四号泊位。我们刚刚完成的是一二号泊位的新码头的改造。这改造之后呢,我们四个泊位整体运营码头岸线达到1057米。设计吞吐能力的是180万标箱。那么未来我们也会更多的服务好外贸航线,开通东南亚、日、韩、中东、印巴(航线),做好服务。支持我们的北方跨境物流基地的建设。
从“海上门户”,到“物流枢纽”,从“瀚海阡陌”,再到“发展的热土”。“十四五” 期间,我省积极打造对外开放前沿阵地,通过内陆陆港进一步打通了亚欧大陆通道,依托沿海大港更好链接起了海洋航线,加密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立体物流网络。未来,河北将继续拓展国际物流通道,抢抓高水平对外开放机遇,助力“河北制造”跨越山海、一路生花。
“钢铁驼队”呼啸驰骋,海港巨轮汽笛轰鸣。“陆海联动”的开放布局,让河北成为了京津冀对接全球的重要门户,也让“河北制造”深度融入了全球产业链。如今的河北正从“物流通道”转向“开放高地”,以澎湃的发展活力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坚实的力量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