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技”吴桥丨杂技小院里的“全家总动员”
清晨六点,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铁城镇张松村的“何家杂技小院”里,早已响起清脆的器械碰撞声,蹬缸、晃管、舞流星、独轮车……晨练的演员们个个生龙活虎。“重心往下,气稳住,别看脚,看前方。”今年72岁的何书胜的声音沙哑却有力,指导着孩子们练习。
作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何书胜的杂技生涯始于9岁。“那会儿天不亮就起来练走钢丝,脚磨破了就裹块布,摔下来爬起来再练。”回忆起学艺时光,他的眼神里满是坚定。从走钢丝、钢丝骑自行车,到硬气功、空中飞人,再到地摊、广场、舞台三类魔术,何书胜练就了“十八般武艺”。如今,他的徒弟已超500人,高空、地面、硬气功等各类节目皆有传承,而这个小院,正是吴桥县第一家专门用于杂技教学与排练的民间场所。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越苦越练”,这是何书胜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小院里不变的规矩。每天,他都会带着徒弟、孙子孙女从基本功练起:顶技要练到头顶器械稳如磐石,蹬缸需做到双脚发力均匀不晃,每一个动作都要重复上百次。
何家班的传承,早已走出小院,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多年来,何书胜带着徒弟们走遍了13个国家,将吴桥杂技的魅力展现给世界观众。“在国外演出时,看到观众为我们鼓掌欢呼,我就觉得所有的苦都值了。”何书胜自豪地说,他始终坚持保留杂技“原生态、原汁原味”的精髓,让传统技艺在国际舞台上不失本真。
如今,看着孙子孙女日渐精进的技艺,何书胜有了新的期待。“我希望他们不仅要学好老手艺,更要多研究、多创新。”他计划着,未来在传统节目中融入更多现代元素,让吴桥杂技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杂技是我们何家的根,也是吴桥的魂,必须一代接一代传下去,一波又一波出人才,让这门技艺永远‘活’下去。”
晨光渐盛,小院里的练功声仍在继续。何书胜站在院中,望着孩子们专注的身影,仿佛看到了何家班更长远的未来——那是传统技艺在血脉传承中焕发的新活力,也是吴桥杂技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希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