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杂技
9月19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桥杂技代表性传承人于金生(左)在介绍杂技道具。于金生出身吴桥县杂技世家,精通柔术、叼花、走钢丝、伞技等技艺,曾两次获得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特别奖。
9月18日,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江湖大剧院上演杂技情景剧《江湖秀》。该套节目既保留了吴桥杂技惊险奇绝的精髓,又通过高科技舞美赋予其现代质感,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傅新春摄(中经视觉)
9月19日,吴桥县新兴路小学学生练习杂技项目转碟。当地开展“杂技文化驻校园”工程,让更多孩子接触杂技。
9月18日,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学生在训练杂技项目——草帽。该校已为国内各杂技团输送人才3000多名。
9月18日,吴桥县丰耀杂技魔术道具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查验杂技魔术道具。
9月18日,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彭立新(右)和妹妹彭真真在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为观众表演杂技。
9月18日,吴桥县桑园镇“刁家班”杂技小院,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刁桂华(左一)在指导学生练习。吴桥通过开设杂技小院、非遗体验研学等活动,更好地传承杂技文化。
吴桥杂技发源于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历经3000多年传承,形成了涵盖形体、驯兽、魔术表演等11大类数百项技艺的庞大体系,具有“惊、险、奇、绝”的艺术特点,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吴桥杂技享誉国内外。民谣“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生动描绘了杂技在当地的深厚根基。许多地方杂技团都是在吴桥杂技艺人的指导下建立发展起来的。1987年创办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与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法国巴黎“明日与未来”国际马戏节并称“世界三大杂技赛场”。
吴桥杂技人才辈出,20世纪初就有大批艺人走出国门。当地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一套涵盖师徒传承、专业教育和社会培训的完整体系。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作为全国首家杂技专业学校,建校40年来培养了大量杂技人才,不仅在国内外大赛中屡获金奖,还为30多个国家培训众多杂技学员,成为中外杂技文化交流的桥梁。
如今的吴桥杂技推陈出新。全县认定杂技类国家、省、市、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6名(其中国家级2名、省级18名),形成了老、中、青有序衔接的人才梯队。杂技与文旅、道具服装制造等产业融合发展,全县有杂技魔术道具制造企业10余家,生产各类道具上百种,产品覆盖全国75%以上的杂技团体并远销海外。“杂技文化驻校园”工程为传统技艺注入新鲜血液,全县100多所中小学及幼儿园中普及杂技教育,通过开设杂技特色课、成立校园杂技社团、编排杂技团体操等方式,让更多孩子接触、了解并热爱杂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