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新闻网立足河北,覆盖全国,基本定位为“权威媒体,新闻网站”。

太行新闻网

城市: 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 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定州辛集雄安正定太行资讯京津冀网事 更多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太行新闻 > 省内新闻 >

为盐碱地小麦装上“耐盐芯”

来源:河北日报 编辑: 张新悦 时间:2025-08-24 20:17:53

近日,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农技专家张卫军(中)和同事忙着对培育的小麦进行室内考种。

沧州市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盐碱地里,丰收的旱碱麦已经进仓入囤。

渤海之滨,众多科研育种团队以提高旱碱麦单产、增强农民种植旱碱麦积极性、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加快优良品种选育,誓为盐碱地小麦装上“耐盐芯”。

在这里诞生的“捷麦19”“捷麦20”旱碱麦良种,如今已深深扎根在沧州运河以东及天津、山东甚至新疆等地的盐碱地里,让旱碱麦装满一座又一座粮仓。

出发——向盐碱地要小麦

7月8日,黄骅市李子札村种粮大户张志清看着仓库里堆成小山的小麦满是欣慰,黝黑的脸上漾起深深的笑纹。

今年麦收季,张志清种植的1000亩“捷麦19”再获丰收,平均亩产超过400公斤。

这样的土地,这样的收成,不仅让种地的“老把式”张志清直说“服气”,也让“捷麦19”的育种者之一、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农技专家张卫军坚定了对这一品种耐盐高产属性的信心。

盐碱地上种粮的不易,深深印在张卫军的脑海里。曾经“收麦子用手拔,种一瓢收一斗”,苗刚冒头,就有不少被盐“拿死了”。一年到头,一亩地只能打一百多斤粮。

为提高小麦产量,早在1965年,中捷农科所的前身——中捷友谊农场试验站就引入若干个小麦品种计划择优而育,然而,这些“外乡客”在盐碱地上水土不服,死苗率高、返青率低,遗传性状也不稳定。

摆在育种人面前的是一道难题。沧州是滨海盐碱地的典型区域,尤其是黄骅一带的土壤盐碱化程度最高。在这里,作物出苗难,高产更难。

改变,始于“捷麦19”的“老前辈”——“冀麦32”的出现。

20世纪90年代,张卫军刚上班时,农户们主要种植的就是“冀麦32”。“它耐寒、耐旱、耐盐碱,亩均产量提升到了150公斤。”张卫军说,“冀麦32”的诞生,花费了科研人员17年时间,在黄骅市一经推广,就替代了其他小麦品种。

向盐碱地要小麦,现实远比想象的艰难。在农民大面积种植过程中,“冀麦32”优点虽多,但有一个缺点:抗倒伏能力不行,影响产量。

黄骅临海,总有大风天气。“冀麦32”是个细高个儿,平均株高超过1米。“小麦的植株越高,抗倒伏能力越差,而倒伏正是小麦减产的因素之一。”张卫军说,他们需要的小麦既要耐盐高产,又要具备稳产、优质、抗倒伏等诸多优点。

这粒小麦从哪里找?彼时,张卫军带领育种团队瞄准了新的目标,选育更适宜的矮个子麦种。

突破——旱碱麦品种“群星闪耀”

今年麦收时节,中捷产业园区旱碱麦试验田里,测产的两个品种都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捷麦19”亩产达436公斤,“捷麦20”亩产达444公斤,均创历史新高。

收获,来自一代代育种人的辛勤付出。

小麦育种,是一项周期漫长、过程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组合配制、世代选择到品系鉴定、比较试验,再到参加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往往需要十几年。

“‘冀麦32’是适合盐碱地种植的品种,既然它株高不抗倒伏,我们就从生产田里选择较矮的变异株,进行新品种的系统选育。”张卫军说,他们对于“冀麦32”后继新品种的研发,重点是降低植株高度,增强小麦抗倒伏能力,促进高产稳产。

1996年,张卫军带领育种团队深入“冀麦32”的大田中寻找潜在的变异株,经过反复的优中选优,他们获得500个变异株单穗,将每个单穗单行种植。

试验田里,小麦耐盐、抗病、高矮等情况,一株一株去观察;上百个环节、成千上万组数据,一项一项做记录。

通过等距播种、去杂去劣、单行单收方式,育种团队对小麦株高、节长、千粒重等进行优中选优,将表现理想的单穗作为培育下一代的母株再次进行筛选,就这么反复试验。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艰辛的探索终于迎来了成功的曙光。2006年夏收后,育种团队回到实验室里考种。株高79.5厘米、单穗产量超1克……看着亮眼的数据,他们兴奋不已:“成功了!”

这之后,选出的小麦品系又经过出圃、试验田试种、参加省级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等多道考验。

一年到头,中捷农科所育种人员都奔忙在田间地头,尤其在收获期间,麦地里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仔细观察小麦品系的耐盐性、抗病性等表现。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一股韧劲,2015年,旱碱麦新品种“捷麦19”培育成功,成为河北省首个通过省级审定的耐盐碱小麦品种。

通过系统育种培育的“捷麦19”,株高较“冀麦32”矮15到20厘米,抗倒伏能力强,更为突出的是,亩均产量达260公斤,比“冀麦32”亩增产110公斤。

“干了十几二十年,甚至是一辈子都没有成果,在育种界并不少见,我们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张卫军说,在系统育种的同时,他们采用“两条腿走路”的策略,还做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

1998年,以“冀麦38”为母本,“京麦8”为父本进行杂交,可接连的杂交改良试验都效果甚微,理想的育种材料还是没有出现。

研究进行到第六个年头,育种团队选育出F6代材料,该材料抗盐碱能力强,产量却不突出。

团队马不停蹄,他们将F6代材料与“轮选987”进行杂交,开展大规模测配工作。2021年,团队培育出了抗倒伏、抗旱性强、耐盐碱的“捷麦20”旱碱麦新品种。该品种去年通过农业农村部审批,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书。

今年,中捷产业园区旱碱麦新品种的研发又取得突破,选育的旱碱麦新品系“捷麦21”正在参加河北省冀中南节水区域试验。

“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旱碱麦品种“群星闪耀”。在捷麦系列之外,“小偃60”“小偃155”“沧麦6002”“沧麦6003”等抗盐碱良种也相继由各科研团队选育推出,成为盐碱地上的“新希望”。

领跑——好种子走进千家万户

这几天,中捷产业园区渤捷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国章时不时和张卫军就种子培育、销售及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沟通,加大“捷麦19”“捷麦20”的推广力度。

好种子繁育出来后,如何走进千家万户?

“先让农民在田间地头尝到好品种增产又增收的甜头。”刘国章说,近年来,捷麦系列旱碱麦品种广受种植户青睐,良种需求量快速增加,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刘国章介绍,农民购买了种子,公司团队还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种植技术,促进良种与良法相配套,提高旱碱麦的产量,激发农户种植积极性。

目前,“捷麦19”麦种累计销量已突破3500万公斤,是沧州运河以东旱碱区域种植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

种出好效益,研发出好的品种是关键,育种技术创新是种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去年,350克“捷麦19”“捷麦20”种子搭乘我国返回式卫星进入太空,利用空间环境诱发种子基因变异。返回地球后,它们在中捷农科所试验田播种入地。

今年麦收季,这批“太空种子”收获第一代,还需要在地面经过长时间的培育和检测,进行多轮的筛选和鉴定。

航天育种是种质资源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前想找到一个新的育种材料,可能要历时十年甚至二十年,而航天育种能在相对短时间内带回大量突变材料。

“有多少粒种子,就有多少种可能。”中捷农科所新一代育种人杨圆圆说,正是因为效果未知,这就要求他们认真对待每一粒种子,在不断地筛选鉴定中,找到效果最好的那一粒。

有了盼头,更有动力。张卫军介绍,未来,他们计划开展两方面技术研究,一是继续提高旱碱麦产量,二是争取培育出能适应含盐量0.3%以上土地的新品种。

“目前全国含盐量在0.3%以上的土地,一部分种植牧草和高粱,更多的是杂草和荒滩。这是旱碱麦推广的难点所在,也是希望所在。”张卫军说。

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如今,带领团队研发的张卫军面庞已经布满皱纹,育种的接力棒,在新一代育种人中继续传递。


责任编辑:张新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