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 赛事添彩——石家庄市持续推动文体事业高水平发展
2025京津冀第七届公开水域游泳挑战赛暨千人横渡滹沱河活动在滹沱河叶子广场举行,来自北京、天津及河北等地的游泳爱好者横渡滹沱河。
织音1953园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斑驳的厂房跃升为文化新地标,规划的大型文化场馆雏形已现;动感的摇滚乐引发全场合唱,转角遇见的惠民演出惊喜连连;绿茵场上激战正酣,品牌赛事接力登场……
文化滋养心灵,体育强健体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提升城市幸福感的关键。
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推动文体事业高质量发展摆在重要位置。通过科学改造工业遗存,高标准谋划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持续擦亮“音乐”和“体育”城市IP,精心举办高水平音乐演出和品牌体育赛事,大力建设球类运动场地,并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工业遗存焕新颜
文化地标传文脉
伴随着城市更新,石家庄一系列崭新的文化地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文化与现代交融的生动写照。
走进织音1953园区,复古的砖墙与现代玻璃幕墙交相辉映,似在诉说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里见证了机器轰鸣、纱锭飞转的岁月,镌刻着几代人的青春与荣光。而今,伴随着城市更新的浪潮,这片工业遗存完成了华丽转身,老厂房的筋骨里注入了时尚基因,成为串联历史与未来的文化新地标。
“当年我们在车间里听着织布机的‘哒哒’声,如今这里的鼓点、音乐和老厂房的心跳合在了一起。这不仅是保存记忆,更是让城市的根脉活了起来!”棉二的老纺织工人李全福感慨万千。
石家庄纺织展览馆内,织布机、粗纱锭子、纱布样品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岁月;馆外,街舞大赛、棉库市集、音乐演出轮番上演,新与旧在此碰撞出独特的城市韵味。
“这里总能给我们年轻人新鲜感,就像城市中的一个活力磁场。”95后市民李萌举着相机,专注地捕捉着每一个精彩瞬间。在她身后,滑板少年在宽阔的广场上腾跃,咖啡馆里飘出阵阵香气。
如今的织音1953,早已不仅是商业空间,更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而在太平河片区,石家庄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等文化项目也正加速推进,为市民打造多元滨水文化空间。
此时此刻,位于学府路以北、林青街以西的石家庄美术馆雏形已现。该项目占地面积约82.5亩,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巧妙地将城市、景观、场馆三者融为一体。其建筑体态舒展流畅,往北眺望绿芯、古城,往南连接城市绿轴,向西和音乐厅、博物馆构成文化三角。这里是集展示、教育、收藏、研究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让市民在观展之余,能亲手触摸艺术的温度。
不远处,石家庄音乐厅的轮廓也日渐清晰,4.58万平方米的建筑里,规划有1500座的音乐厅、400座的多功能剧场、200座的小剧场和200座的表演厅。临河的公共大厅拥有开阔的景观视野,屋顶观景平台可尽揽河山胜景,让艺术欣赏与滹沱河景诗意相融。
一座座文化地标的崛起,既承载起历史文脉,又注入现代活力,它们让历史有了回响,让艺术有了土壤,更让美好生活看得见、摸得着。
音乐品牌树新标
体育动能添活力
华灯初上,湾里庙步行街的舞台上,乐队奏响了第一个音符,市民张莉与周围观众一同挥舞荧光棒,随着旋律轻声哼唱。“以前觉得摇滚离生活很远,现在周末带孩子看演出成了习惯。”她感慨道,“音乐让石家庄有了新标签!”
2023年,“摇滚音乐演出季”火热启幕,两年多来,从商业街区的“激情夏夜”到公园绿地的“周末草坪”,再到旅游景区的“山水之间”,近400场常态化公益演出深入街头巷尾、高校商圈,让音乐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日常。
积极引进高品质演出,石家庄以跃动的音符刷新城市形象。草莓音乐节、新青年音乐节等国内一线品牌相继落地,李荣浩、邓紫棋、薛之谦、张信哲等歌手演唱会接力亮相,吸引数万乐迷从全国汇聚而来。
“今年是我市摇滚音乐演出季举办以来的第三年,我们围绕打造城市音乐IP,持续举办周末公益演出、‘石马’助演、原创音乐节等活动62场,受到乐迷的盛赞。”石家庄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振民表示,下一步,该局将积极引进全国大型知名音乐节,持续擦亮城市“音乐”品牌。“草莓音乐节已确定于8月23日、24日在石家庄举办,欢迎全国各地的乐迷前来观演出、品美食、赏美景。”
从石家庄马拉松的热情奔跑,到篮球公园中的激烈对抗……一场场赛事不仅是运动技能的比拼,更成为展示城市活力的生动舞台。
石家庄市连续多年将建设公共体育运动场地,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列入民生实事大力推进。城市中公共体育场地遍地开花,精彩纷呈的体育赛事不断上演,点燃了市民的运动激情,更让城市的夜晚活力迸发。
“不论是到现场感受体育赛事的火爆氛围,还是自己参与体育运动,都非常方便。”市民刘佳诚说,“我周末就喜欢和朋友约球,现在身边场地多了,踢球再也不用跑老远找球场。比赛也特别多,像‘庄篮’‘庄超’,还有中甲和NBL等专业赛事,简直让人挑花了眼。”
数据显示,2024年,石家庄举办了70多场国际国内大型品牌赛事,组织开展1500多场群众性体育活动,形成了“天天有活动、赛事不断线”的生动局面。累计吸引参赛人数和游客388万人次,拉动餐饮、住宿、休闲、购物等消费80多亿元。
石家庄市体育局副局长苑斌告诉记者,在集中建设球类运动场地之前,全市体育设施基本以健身路径为主,特别是人口密集的主城区,球类运动场地不足百个,远远满足不了群众健身需求。近几年,石家庄市利用拆违腾退地、街头路旁空闲地、公园绿地等建成球类场地966个,较之前增长了近10倍,成为引领全国的一项创举,许多球场也成为群众热门打卡地、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此外,还建成大型体育场馆9个,室外智能健身房12个,新增或更新社区健身设施5311处,有效解决了“健身去哪儿”难题。
文化盛宴进万家
惠民工程暖人心
“四季村晚”点燃乡土热情、“遇见艺术”扮靓都市生活……石家庄坚持文化惠民,拉近文化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让民众的精神生活愈发丰盈,形成各美其美、人人乐享的文艺盛景。
流光溢彩的湾里庙步行街上,一曲悠扬的小提琴旋律如清泉流淌,浸润人心。霓虹与琴声交织共舞,引着街头的行人们瞬间坠入艺术的怀抱。“住这附近几十年了,看着步行街变了样,现在经常有免费演出看,感觉特别好!”市民高凯峰笑着说。
“今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国鼓王大会、‘遇见艺术’、示范性‘村晚’等特色活动亮点纷呈,3700余场惠民演出接连上演,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韩振民表示,今年特别创新举办的“遇见艺术”演出活动,把钢琴、小提琴演奏,国风舞蹈等高雅艺术送到百姓身边,让市民的文化生活有热度、有浓度、有深度。
公共文化服务紧密关联着群众的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
这个暑期,石家庄市群艺馆开设的青少年暑期艺术培训课为孩子们打开了多元艺术之窗。家长李洁告诉记者,“特别好,孩子在家里总玩手机,报了艺术培训课,不仅锻炼身体,还能学到本领。”
在市图书馆,“一键借阅、送书到家”的“图书外卖”服务模式“冀图邮书”,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城市每个角落。
近几年,石家庄市精心打造的146家文化名家工作室,如繁星点缀街头巷尾、社区深处;26座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城市书房,连同16个便捷的地铁图书馆、42个馆外阅读服务点,让市民在家门口静享阅读。
一系列创新举措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营造出热气腾腾的文化氛围,烘托着蒸蒸日上的新生活。无论是街头巷隅的即兴艺韵,抑或书斋雅室中的静阅沉思,都在成为市民生活的日常底色,令这座城市的底蕴愈发醇厚,民众的笑靥愈加璀璨。
如今的石家庄,文体盛宴常焕新彩,惠民暖阳恒沐万家,一幅生机盎然、气象万千的时代画卷正徐徐展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