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观察】“蓝色粮仓”涌出河北“新特产”
“蓝色粮仓”涌出河北“新特产”
在广袤的燕赵大地上,一条条河流、一汪汪池塘、一片片海域正悄然孕育着全新的“蓝色财富”。从太行山麓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到塞罕坝下的三文鱼育苗工厂,再到渤海湾畔的河豚深加工车间,河北依托生态优势与科技创新,将传统农业与现代渔业深度融合,打造出一条条特色鲜明的“蓝色”产业链。这些曾深藏于水中的“黑色黄金”、“水中珍馐”,正以全新的产业形态跃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河北乡村振兴与经济转型的新名片。
记者 李涛:看到我手中这些黑色珍珠了吗?它就是让世界食客趋之若鹜的顶级美味——鱼子酱,它与鹅肝、松露并称为世界三大珍馐。在西餐厅,它按克计价,一勺就价值不菲,素有“黑色黄金”的美誉。但你可能想不到,这口顶级美味的诞生地,就在我身后的这片鱼塘。
走进位于邯郸涉县的鲟鲵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养殖基地,一股清凉之感扑面而来,这里宛若一座鲟鱼的 “王国”,近百万条鲟鱼在池中悠然畅游,涵盖了西伯利亚鲟、达氏鳇、史氏鲟、杂交鲟等多个品种,它们体型各异,小的仅有几克,大的却能重达200斤。 记者 李涛:这边是什么鱼? 邯郸市鲟鲵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员 刘艳波:西伯利亚鲟,它主要用于做孵化,孵化其他的杂交鲟,杂交鲟疾病少,生长快。 记者 李涛:这边养的是什么? 邯郸市鲟鲵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员 刘艳波:这就是大杂鲟。 记者 李涛:这是做什么用的? 邯郸市鲟鲵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员 刘艳波:这就是做鱼子酱的。 有着十余年鲟鱼养殖经验的刘艳波告诉记者,涉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清漳河于此穿境而过,冷泉水资源丰富且水质优良,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使得当地养殖鲟鱼等冷水鱼具有先天优势。 邯郸市鲟鲵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员 刘艳波:常年水温在12至18度,特别适合鲟鱼的生长 ,这种水养这个鲟鱼的话,生长快,不容易出毛病,而且养出的鱼体质特别好。 记者 李涛:现在有测出来吗? 邯郸市鲟鲵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员 刘艳波:溶氧现在是8.52mg/L。 记者 李涛:这个溶氧是算高还是正常? 邯郸市鲟鲵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员 刘艳波:溶氧还行吧,不能低于6mg/L就行。 记者 李涛:低于6mg/L有什么影响吗? 邯郸市鲟鲵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员 刘艳波:溶氧率低的话,吃完饲料以后,氧气跟不上,吃完饲料不消化,容易得肠炎。 刘艳波每隔5天就会对养殖池的pH值、溶氧量等指标进行监测,这种严苛的管控,换来的是鲟鱼98%的存活率和年均500吨的稳定产出。为了深度开发鲟鱼的价值,2023年公司建成冷水鱼产业研发基地。如今在这里,鲟鱼不仅可以制作成速冻食品、即食产品,还可以用于研制鱼子酱压片糖果、鱼子酱护肤水等产品。 邯郸市鲟鲵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 杜志超:这是我们的拳头产品宴卡皇鲟鱼字酱,你像这个鱼子酱的话,里面的EPA、DHA,包括各种维生素含量特别高,这个每天大家吃10克左右,就可以满足人体一天的营养所需。2024年,我们全年的产值在3500万元左右。那么,打个比方,我们的鱼子酱生产就有1吨左右,它的产值就达到了1250万元左右。 为加速推动涉县冷水鱼养殖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2022年,涉县成立了冷水鱼养殖协会,“代养+现场指导+饲料提供+回购”的新模式,成了当地养殖户的“心头好”。 邯郸涉县怀玉渔场负责人 李怀玉:鱼苗选育集体购进,降低成本,然后可以在群里面交流,交流我们的养殖技术,遇到的问题,我们一块协商解决,然后我们合伙进饲料,也可以降低成本。 邯郸涉县聚鱻源渔场负责人 马吉祥:销售现在还可以,比打工好得多。 记者 李涛:每年能有多少的收入?可以说一下吗? 邯郸涉县聚鱻源渔场负责人 马吉祥:毛收入大概在100万元左右。 目前,涉县冷水鱼养殖协会已吸纳全县40多家企业和个体养殖户入会。在协会统筹下,涉县养殖户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嬗变。 邯郸涉县农业农村局三级主任科员 程彦方:全县冷水鱼(年)产量能达到4000多吨,产值1.35个亿,整个产量占到河北省冷水鱼产量45%以上,已成为华北地区养殖面积最大、规模最大的主导产业。 从八百里太行腹地一路向北,承德围场的“陆基海洋”同样波澜壮阔。置身承德清青锦瑞渔业有限公司的厂区内,88个三文鱼育苗池整齐排列,这里产出的鱼苗可满足全国需求总量的五分之一。 承德清青锦瑞渔业有限公司行政总监 李红伟:我们厂区年度孵化三文鱼苗种的能力,可达到1000万尾以上,未来在我国深远海养殖的三文鱼中,每三尾其中就有一条是来自围场的苗种。 如此之高的产量,一方面得益于无污染且溶氧极高的天然水质;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公司的科学化布局。近年来,承德清青锦瑞渔业有限公司在养殖方面,强化资源对接整合与深远海养殖协作,依托青海大学的研发资源,探索出一条“青海研发、围场孵化”的育苗体系,构建了“研发+育苗+育肥+加工”的接力式发展新模式。 承德清青锦瑞渔业有限公司生产总监 彭勇:我们是淡水育苗加深远海养成这种养殖模式,从鱼苗到养殖到4公斤以上需要18个月。传统的淡水育苗到养成需要30个月,我们缩短了12个月的养殖周期,然后增加了养殖效益,降低了养殖成本。 彭勇介绍,目前公司正在建立从育苗养殖到终端的市场体系。今年年底,成鱼上市后,可供应京津市场三文鱼1200吨。未来,围场将建成华北地区最大的三文鱼内陆工厂化淡水养殖基地。 舟楫为犁,耕海牧渔。当内陆水产养殖向现代化产业集群跃升时,我省的海洋牧场发展同样迎来了翻天覆地变化。渤海湾独特的半封闭地理特征,既规避了外海风浪的侵袭,又通过辽河、滦河等径流携带的营养物质,在近海形成了丰饶的浮游生物聚集带,为河豚等众多水产品构建起了天然产卵场与育肥场。 唐山曹妃甸区鲜知道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周玉杰:我这个池塘做的是河豚鱼、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生态养殖模式,上面是鱼,中间是虾,蟹子在最底下,根据各种物种的生活习性,生活空间,还有养殖密度配比,还有饵料的配比,营养的搭配,做成了一个食物链的闭环,形成了一个仿生态的养殖模式。 唐山市曹妃甸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 王文斌:我们(河豚)每年的产量是1000到3000吨,以前都是出口到日本、韩国。我们的内销逐年增加,目前内销的比例大约占30%到40%。 近年来,具有“中国河豚鱼之乡”美誉的唐山曹妃甸,依托得天独厚的渤海湾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河豚养殖,实现了从单一的河豚养殖到生态养殖的转变。为了更加适应当前的消费需要,曹妃甸的河豚深加工产业也因时而生。 唐山曹妃甸区鲜知道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周玉杰:这个属于河豚鱼的初级加工产品,活杀放血以后,零下45度速冻,迅速锁鲜,一个小时冻起来,这是作为消费者涮火锅吃的深加工产品。 从渤海之滨,到高山密林,从无垠原野,到太行山巅……在燕赵大地这片古老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人们正与大地、山川、河海为伴,勾勒着“蓝色粮仓”的宏伟蓝图。未来,随着深远海养殖、绿色循环发展等政策进一步落地。今年,我省将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总数达到20个以上;2035年,建成优势特色水产品生产基地200个,逐步构建起生态友好、效益显著、竞争力强的现代渔业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