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我们的“十四五”丨祥富里:小事办实 幸福即至

清晨的阳光穿过槐树的枝丫,洒落在唐山市祥富里社区的党建文化广场上。
在这里,练习合唱的阿姨们精神抖擞。64岁的蒋焕霞站在队列中,悠扬旋律总会牵出她心底那个滚烫的瞬间——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问大家“幸福不幸福”,她和几百名居民的应答响彻广场:“很幸福!”
这声应答,不是一时的激情呼喊,而是社区居民温暖与安心的生活。

唐山市祥富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山时到祥富里社区慰问社区群众,了解社区基层党建和便民服务工作情况。总书记指出,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整合各种资源,增强社区公共服务能力。
“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做好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唐山市祥富里社区党总支书记兼居委会主任陈林静真切地说。
牢记嘱托,向幸福出发。
带领合唱团的队员们练完合唱的曲目,蒋焕霞阿姨连忙赶往位于祥富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便民小栈。
“年轻的时候,我可是缝纫高手。”说话间,快言快语的蒋焕霞阿姨已经启动了缝纫机。在“哒哒哒”的声音里,不一会儿,就帮一位社区居民卷好了窗帘边。
这间不到20平方米的便民小栈俨然成了社区的“百宝箱”。小到磨刀石、充气泵、医疗包,大到挂烫机、疏通工具,都能在这里找到。
为解决居民关心关注的关键小事,祥富里社区坚持共治共享,开设了便民生活小栈。除了社区购置的工具,居民家里闲置的物品也可以捐到便民小栈实现共享。不少居民也成了便民小栈的志愿者,发挥他们的特长,利用闲暇时间为邻里提供各种生活帮助。
“一针一线,缝补的是物件,连起的是邻里真情。我们在社区里就是一家人。”蒋焕霞阿姨笑着说。

社区居民郝玉英在社区食堂选择适口的菜品。
11:00左右,祥富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南面的社区食堂飘出阵阵饭菜的香味。
73岁的社区老人郝玉英搀扶着老伴张焕新早早就来到了这里。“炒菜花、炖豆腐、鸡米花,我还点了小米粥和花卷。”作为常客,郝玉英一边熟练地点餐一边说。
今年6月底,社区食堂正式营业。社区老人们纷纷表示,这事办在了他们的心坎上。
“上了岁数,再张罗这一日三餐,确实有点力不从心。孩子们都上班,也没时间给我们做饭。现在有了社区食堂,给我们解决了大问题。”郝玉英老人高兴地说。

祥富里社区民主议事厅。
社区食堂怎么建,居民说了算。
前不久,在社区民主议事会上,围绕食堂建设、菜品种类、价格设定等,社区工作人员、居民与经营者一起共同商议,精准对接居民多样化需求。
从便民小栈到社区食堂,从社区路面几块砖的修复到环境的全面改善……这些变化,都是从居民诉求里找准办理的民生实事。
而这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背后,是党建引领下的治理智慧。
在社区的民主议事厅里,大家畅所欲言。社区党总支书记陈林静一边认真听,一边仔仔细细地记在了本子上。
“在祥富里社区,居民说话最好使。”陈林静笑着说:“在我们的民主议事厅,大家可以说心里话、诉委屈话。在生活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大家坐在一起商量,集民智、聚民力,共同解决大家的急难愁盼。”
夕阳西下,广场上的孩子们追逐嬉戏,老人们聚在树荫下聊天。这个建于20世纪90年代、住着1.4万余人口的老小区,把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承诺,变成了家家户户的幸福零距离。
“做好社区的工作,我们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把居民当家人、把民情当家事、把群众的需求作为努力的方向。这样,居民的满意度就会越来越高,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陈林静的话,正是祥富里社区幸福密码的最好注解。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