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红色旋律 深情唱响人民心声
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不朽的红色旋律 深情唱响人民心声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9月9日,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革命歌曲纪念馆,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17名大学生激情澎湃的歌声穿越时空。从烽火岁月到盛世今朝,战火中诞生的音乐,如淬火的利刃,更似激昂的号角,穿透80多年历史风云,升腾着鼓舞人心、宣传动员的磅礴力量。
一曲经典旋律唱响人民心声
在北京市房山区霞云岭乡的大山深处,连绵起伏的山峦温柔环抱着美丽的堂上村。作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词曲诞生地,这里不仅有着宁静质朴的自然风光,更有着震撼人心的红色记忆。
“1943年10月的一天,在堂上村中堂庙东厢房昏暗的油灯下,曹火星以当地‘霸王鞭’民歌曲调为基础,融入对党的忠诚和对胜利的信心,创作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成为亿万中国人民表达爱党敬党之情的经典之作、真理之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革命歌曲纪念馆讲解员姜茉丽的深情讲述,让经典的红色旋律与背后的故事再次相遇。
曹火星,原名曹峙。1924年出生于河北平山西岗南村。1937年,13岁的曹火星刚刚考入保定中学,七七事变爆发,其求学梦被炮火击碎。国难当头,曹火星毅然加入抗日救国的队伍中,因为有文化,被推举担任村青年救国会的主任。他带领儿童团和青救会,查路条,送情报,搞支前……各项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
然而,曹火星的理想抱负远不止于此。1938年,曹火星加入河北省平山县青年救国会的“铁血剧社”(后更名为“群众剧社”),成为了一名革命文艺战士,开始以文艺为武器回击敌人,发动广大群众追求真理、宣传真理。
作为剧社唯一能识简谱的人,1940年,曹火星进入华北联大学习,被分入音乐系,开始了作曲生涯。“在战斗的淬炼和民间音乐的熏陶下,曹火星迅速成长,他的作品与人民群众的呼声水乳交融,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姜茉丽说。
在晋察冀边区,伴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发展和壮大,抗战文艺蓬勃发展,曹火星接连创作了《枪口向法西斯瞄准》《前线需要更多的炮弹》《战斗生产工作社》等大量抗战歌曲。
1943年春天,曹火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为了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同年,19岁的曹火星和同伴来到堂上村。白天,他参与剧社工作,晚上,便坐在煤油灯下搞创作,用文艺创作动员广大群众投身革命。
1943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当年3月,蒋介石授意出版《中国之命运》一书,宣扬“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对此,中共中央迅速反击,同年8月,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长篇社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
“《解放日报》的这篇社论充满了强大的号召力,令曹火星心潮澎湃,也大大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革命歌曲纪念馆工作人员林明说,曹火星思考着能否根据这篇社论创作一首通俗易懂,便于传唱的歌曲?
1943年10月的一个夜晚,曹火星难以入眠,脑海中不断闪现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篇社论,就着堂上村中堂庙东厢房的那盏小油灯,他追忆抗战岁月,情涌笔端,经过一夜的反复推敲和修改,满怀激情地完成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首歌。
“第二天一大早儿,曹火星就在中堂庙的院子里教儿童团员学唱这首歌曲。孩子们中午回家一唱,大人也跟着学,很快全村都会唱了。”林明说,一传十,十传百,这首唱出人民心声的歌曲如一粒火种,迅速在当地群众中传唱开来,抗日信念也随之“播撒”。
一个“新”字成为点睛之笔
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革命歌曲纪念馆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铿锵的旋律,伴着曹火星在堂上村教儿童团员学唱的实景雕塑,一遍又一遍唱响。面对此情此景,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社会实践团的大二学生田郁文情不自禁带头儿唱起这首歌。
同学们深情地注视着馆内展陈的巨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歌曲手稿。
“这个手稿是1994年曹火星回访时,手写的歌曲手记,我们会发现,在人们的口口传唱中,歌词随着抗战的进程而‘生长’。”据姜茉丽介绍,广大的人民群众根据时间的推移,对歌曲进行了再创作。“1943年曹火星初稿写的是‘坚持抗战6年多’。在广泛传唱中,到了1945年,群众自发将其改为‘坚持抗战8年多’……”这首饱含人民群众抗战激情,真实反映广大人民心声的歌曲唱遍晋察冀边区、唱响了全中国。
姜茉丽讲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1950年的一天,毛主席听到女儿在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便纠正说,没有共产党的时候,中国早就有了,应当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伟人的点睛之笔赋予了这首歌曲更强大的生命力。”姜茉丽说。
听到此,民族自豪感充盈了田郁文的内心。“我们铭记历史,要把革命先辈的激情和热血传递下去。”田郁文和同学们正在编排红色剧。“这次社会实践,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曹火星的创作历程,对我们日后的创作和演出都有很大帮助。”
像田郁文一样,每年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追随着不朽的旋律,到纪念馆参观,从红色歌曲中汲取精神力量。
“这首歌曲诞生于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时期,它的出现极大地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斗志,动员了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在新征程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革命歌曲纪念馆承担着薪火传递的责任和使命。”林明说,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以15首主题歌曲贯穿,有72首展示歌曲,123首链接歌曲,书写在历史长河中的这210首红色旋律,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勇敢前行。
一座小山村薪火相传红色基因
“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时光流转,歌词中唱响的不仅是历史的真实写照,也成为了堂上村发展的现实缩影。
远山如黛、梯田错落。初秋时节,美丽的堂上村绿海如歌。航拍镜头下,党旗文化广场960平方米的巨幅党旗融于其中,红色历史与丰收景象,铺展着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
为传承歌曲精神,近年来,堂上村不断创新形式。“从今年7月份开始,纪念馆推出了行进式的观演项目,广大游客化身群众剧社文艺骨干,与演员们一起融于剧情,穿越抗战烽火,身临其境体验曹火星当年的创作历程。”林明说,如今,堂上村的“文艺小战士”们正以各种形式传承红色基因,让这段历史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鲜活记忆。
“堂上村现有410户,有党员68人。作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词曲诞生地,堂上村唱响着新生活。”据堂上村村两委干部李贺介绍,近年来,堂上村围绕“红歌绿海”的发展定位,依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革命歌曲纪念馆,利用霞云岭国家森林公园的绿色资源,打造了红绿交融的旅游发展新模式。利用“一红一绿”的资源禀赋,书写着优质资源转化为优质资产的大文章。
李贺说,如今,堂上村已成为红色旅游“打卡地”。村民们常常自豪地说:“我们唱着这首歌富起来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