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海绵”双驱动 现代城市绿色发展画卷这样绘就
今年下半年,《“无废马拉松”赛事技术导则》地方标准在河北省衡水市落地实施。从赛事垃圾处理到城市水资源利用,从工业固废处置到社区雨水调蓄,衡水市正以“无废”与“海绵”双轮驱动,探索北方平原现代城市绿色转型特色路径。
自2023年衡水湖马拉松赛比赛起,“无废理念”便融入了赛事全流程。赛道上的垃圾分类后被投入智能回收箱;补给站上可降解餐具取代一次性塑料制品;废弃横幅、号码布被回收加工成环保袋……衡水市通过识别赛事筹备、举办、收尾各环节的产废点,构建起覆盖组织管理、资源利用、垃圾处理、宣传推广的减废体系,最终形成《“无废马拉松”赛事技术导则》,减少赛事对环境的影响。
工作人员帮助社区群众使用智能回收设备。
“无废赛事”只是衡水市“无废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衡水市衡丰电厂是国家能源集团首批“无废企业”建设试点单位。2023年建成日处理250吨的火电协同污泥处理中心,采用污泥直接掺混燃煤入炉高温焚烧的处置工艺,转化为清洁电能,年处理污泥量突破4万吨。
衡丰公司生产技术部负责人李学军介绍:“我们利用发电产生的高温烟气对污泥进行脱水处理,‘瘦身’后的污泥与碎煤一起被磨成粉末状,从而成为合格的燃料。”
农业领域,衡水市积极推广“秸秆+粪污”联产模式,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9.2%,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94.9%;生活领域,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9.36%,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全覆盖;在危险废物处置方面,搭建固体(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平台,危废年利用能力提升至17.3万吨,较2022年增长6倍。从工业、农业到居民生活,衡水“无废城市”建设正全面铺开。
当“无废”理念在衡水市落地生根时,“海绵”城市建设也在同步进行。吴公渠、丰收渠等通道疏通;雨水管网扩容和泵站增设,以解决市区低洼街道积水问题。“海绵城市不是单一的工程,而是城市功能的系统性升级。”衡水市海绵城市建设办公室负责人刘志刚说。
衡水一处公园健身场地上进行了透水铺装。
通过清淤扩容、透水铺装和雨水花园改造,截至目前,衡水市新增调蓄空间216万立方米,年利用雨水、再生水4945万吨。
“从赛事垃圾处理到城市水系调蓄,从工业固废利用到社区雨水再生,衡水市的实践证明绿色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我们将以北方平原城市为出发点,争取为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可借鉴的‘衡水方案’。”衡水市城管局局长顿越伟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