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深·县域特色产业新力量丨一个支点,撬动临西轴承向上突围
8月21日,走进临西轴承工业园区“国际轴之城”产业园,一期的塞尔维亚Z&S轴承公司精密模块轴承智能制造、哈轴集团(河北)轴承工业有限公司精密轴承智能化生产基地等6个项目,正开足马力生产。
去年,临西县成功引进了塞尔维亚Z&S轴承公司总投资1亿美元的精密模块轴承智能制造项目,并以此为支点,推动在当地和塞尔维亚合作共建轴承产业共享实验室,在塞尔维亚建设海外仓,撬动临西轴承向上突围,探索出一条集约化、品牌化、国际化产业提质升级路径。
8月27日,无人机拍摄的临西“国际轴之城”产业园。
■筑巢引凤,“国际尖子生”牵手临西
8月22日,临西轴承工业园区,塞艾斯(河北)工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塞艾斯”)A2车间内,由塞尔维亚Z&S轴承公司专家团队设计定制的多工位复合加工生产线高速运转,正在赶制一笔1.2亿元的精密模块轴承出口订单。
这是一条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生产线,其精密度和生产效率分别是普通自动化车床的2倍和4倍。
它生产的农机精密模块轴承全球领先。“过去行业内普遍认为,轴承与轴体长期运转后难免出现松动,但我们生产的模块轴承解决了这个痛点。”塞艾斯总经理索恩康介绍,这种模块轴承采用集成式轴体设计,不同于内外圈、滚动体与轴体分开的传统农机轴承样式,而是把它们整合为一个统一模块,连接更紧密,运行更稳固,故障率大大降低。
塞尔维亚Z&S轴承公司是国际知名的高品质轴承制造商,塞艾斯是其独资公司。2024年4月,河北省代表团在塞尔维亚访问期间,临西县与Z&S轴承公司就精密模块轴承智能制造项目达成合作协议,将这家行业巨头引入临西。
“国际尖子生”为何会牵手冀南小城?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邢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临西县委书记孟宪鹏认为。
先看临西的底气。这里有着完整的轴承产业链,拥有轴承生产销售及配套企业3000余家。全国每10个轴承就有1个产自临西,小到一颗轴承钢珠,大到整套生产设备,都能在本地找到配套。
但临西也有“成长的烦恼”。“轴承产业的‘身体’长大了,但‘个头’蹿得不够高。”孟宪鹏说,引进“国际尖子生”,引领本地企业补上高端化、智能化短板,是破解产业升级症结的迫切需求。
与此同时,受2023年中国与塞尔维亚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鼓舞,Z&S轴承公司计划到中国投资建厂。
轴承行业属于重资产行业,跨国投资建厂并非易事。“总公司领导曾到过我国多个省市考察,临西并不是唯一选择。”索恩康告诉记者,Z&S轴承公司首席执行官杜罗曾明确表示,决定来临西办厂是看中了这里有扎实的轴承产业基础和完备的产业链条,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周到的服务。
在临西县“国际轴之城”产业园,7栋由塞艾斯租用的高标准定制厂房一字排开。其中,一期3栋厂房部分投产,二期4栋厂房设备开始进场,预计年底前全部投产。
为了让企业放心落户、安心发展,临西从硬件到软件都下足了功夫。
“与塞艾斯多次沟通后,我们在一栋厂房增加了升降机、母线桥等设施,对另一栋厂房深挖了近4米进行硬化改造,确保符合生产需要。”临西轴承工业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玉河说。
更让企业暖心的,是政府全程跟进的精细化服务。
“招商不能只靠‘婚前的甜言蜜语’,更要做好‘婚后的相濡以沫’。”临西县招商服务中心主任毕书东打比方说,项目签约后,县里立刻成立服务专班,针对企业的项目审批、用工需求、资源对接等问题,提供全程“帮办代办”服务。
得知塞艾斯缺技能人才,服务专班迅速联系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院校,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引进了一批对口专业毕业生。
好轴承需要好钢材,由临轴集团与河钢集团合资成立的铁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根据塞艾斯的需求定制轴承特种钢,目前已供应了7万多吨。
得益于“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双向发力,塞艾斯发展势头强劲。“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其中海外订单占九成以上。”索恩康说,下一步准备生产新能源汽车轮毂轴承和人形机器人轴承,目前正在跟国内知名新能源汽车厂家洽谈落实。
8月21日,在临西“国际轴之城”中塞(国际)轴承产业共享实验室的量仪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用瑞士进口测长仪给当地轴承企业的轴承标准件母件做直径检测。
■标杆引领,带动产业链企业提质升级
8月18日8时30分,在邢台冀之星轴承配件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冀之星”),一辆货车停靠在仓库前。工人们将70箱轴承保持架搬进车厢,几分钟后便送到了塞艾斯的生产车间。
保持架作为轴承的关键零部件,其精度直接关乎轴承的整体性能。今年年初,得知塞艾斯的配套需求,冀之星主动上门寻求合作。
“我们生产的保持架在国内属中高端产品,一开始以为能轻松达标,结果没通过筛选。”冀之星总经理谢功林坦言。于是,他主动与塞艾斯的技术专家沟通请教,这才弄清楚自家产品和对方要求的差距。
为补齐短板,冀之星从关键环节突破。“要生产高标准保持架,首先得有好模具。”谢功林说,他们联合专业模具生产企业,经过反复研发、调试和优化,最终定制出6套成本高10倍的全合金保持架模具,生产的保持架精度和稳定性大幅提升。
走进冀之星生产车间,旋分铣削机床高速运转,一块块钢板在定制模具的精雕细琢下,一步步变为高精度轴承保持架。记者随手拿起一个仔细观察,发现其内壁上有一道道匀称的半弧形油沟槽。
“这些油沟槽能有效减少保持架与轴承滚动体的接触面积,大幅降低轴承运转时的滑动摩擦,不仅能减少部件发热,还能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谢功林解释。
凭借优化升级后的产品性能,冀之星终于成为塞艾斯的保持架配套供应商。而这次经历,让谢功林对企业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以前总觉得自家产品还不错,和顶尖企业合作后才明白,细节里藏着大差距,创新才是企业立足市场的根本。”谢功林说,公司将半弧形油沟槽设计推广应用到其他型号的保持架生产中,目前已新增了8家客户。
塞艾斯的火车头效应,不仅直接带动了一批本地中小微配套企业的发展,其先进的智能生产设备、管理模式和研发制造能力,也让很多当地轴承企业深受触动。部分企业着手实施设备更新和单机联网改造,不仅能大幅提升生产效率,还节省一半以上人力成本。那些有国际代工经验的企业带头开展技术合作、标准互认等活动,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有了龙头引领和国际化布局,越来越多的优质项目选择落户临西。意大利投资商实施的啸驰电机轴承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在“国际轴之城”二期的一栋厂房上方,“啸驰轴承”的标牌十分显眼,厂房内部正在进行装修改造。“意大利投资商原本已经在国内选定了投资地点,听说Z&S轴承公司在临西发展,并且正在与临西合作共建塞尔维亚海外仓,便很快决定把项目落到这里。”毕书东介绍,因为在临西生产不仅能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还能借助海外仓渠道将产品以较低成本销售到欧洲市场。
“目前‘国际轴之城’前两期厂房均已名花有主,三期厂房刚刚开工,就有20多家企业排队等着入驻。”毕书东说。
8月22日,临西“国际轴之城”塞艾斯(河北)工业发展有限公司A2车间,员工正在操作多工位复合加工生产线赶制精密模块轴承出口订单。
■共享智造,创新打造“产业服务圈”
引来一家顶尖企业不是终点,借力打造协同创新生态,推动产业向集约化、品牌化、国际化迈进,才是临西轴承的核心追求。
今年6月,中塞(国际)轴承产业共享实验室正式挂牌。该实验室由临轴集团与Z&S轴承公司合资成立的河北智测轴承共享技术研究有限公司运营,面向当地轴承企业开展计量、理化、检验检测、性能实验四大核心业务,配备德国徕卡显微镜、瑞典海克斯康三坐标测量仪等180多台(套)进口设备,还联合洛阳轴承研究所专家提供技术支撑。
8月21日,在中塞(国际)轴承产业共享实验室的量仪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正在用测长仪给当地一家轴承企业的外球面轴承内外圈标准件母件做直径检测。随着检测推进,屏幕上数据定格为104.9857毫米。
“这一数值与该标准件母件105毫米的设计直径相比,偏差0.0143毫米,因此不符合标准,生产工艺需要调整。”同时兼任河北智测轴承共享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的索恩康说。
0.0143毫米的细微差距,对轴承能有多大影响?
索恩康介绍,一般来说,轴承企业对轴承外圈标准件的验收精度要求在0.001毫米以内。去年就有一家轴承企业因为标准件母件检测不到位,导致产品出现了0.002毫米的误差,直接造成了上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实验室用的这款瑞士进口测长仪精度达0.0002毫米,能为企业提供更精准的检测数据,帮助企业从源头上把控质量。”索恩康说。
共享实验室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中达(河北)轴承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泮海昌告诉记者,以轴承内外圈标准件母件检测为例,在共享实验室落地前,该公司经常需要将不同的母件送往省外进行检测。
“母件送达后,还需要在恒温检测室内静置48小时才能进行检测。这样一来一回,不仅耗费大量时间,每次的检测费用还要上千元。”泮海昌说。
如今,中塞(国际)轴承产业共享实验室的落地,彻底解决了企业的检验检测难题。实验室精心打造“1小时服务圈”,让企业在家门口就能完成检测。更贴心的是,若企业在检测期间有生产需求,实验室还能提供同型号的更精准的标准件母件,确保企业生产不受影响。下一步,实验室还将推出“共轴研”小程序,企业下单后实验室上门取件,企业能在小程序上实时看到产品的检测流程和进度。
质检员是轴承行业紧缺人才,以往培训需赴外地,成本高、频次低。如今实验室成了“就近课堂”,质检员可随时学习、请教。
8月27日19时许,记者在共享实验室看到,一批本地轴承企业质检员正专注地学习、实操。质检员李见说,经过系统学习,他对质检设备保养校验认知提升明显,“以前表台、影像仪等设备都是每周统一保养,现在知道有些设备需每天校验,有些每月校验一次就行,这样让保养校验更精准,提高了我们的技术水平”。
在中塞(国际)轴承产业共享实验室,专家还为当地轴承企业量身定制工艺卡、作业指导书等,明确每一道工序的操作方法、工艺参数等,为生产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让轴承生产有明确的标准可遵循。
“单靠企业自己,制作一条轴承生产线的工艺卡,往往需要摸索3到5个月。”泮海昌说,当地不少轴承企业没有工艺卡,导致在标准化生产和转型升级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现在有了实验室专家的支持,提出工艺卡需求后最快当天就能落实。
临西县以Z&S轴承公司项目落地为契机,加快推进临西轴承国际化布局,依托位于塞尔维亚的中塞友好(河北)工业园、中电建新能源产业园等基础,与河钢集团、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河北陆港集团合作在两国同步建设商贸物流加工基地。
“与Z&S轴承公司在塞尔维亚合作共建的中塞(国际)轴承产业共享实验室和海外仓很快就要揭牌。”索恩康说,届时,临西轴承企业不用走出家门,就能直接享受Z&S轴承公司高薪聘请的国际知名轴承专家的技术服务,还能借助海外仓把产品便捷地送到欧洲市场,从而更大激发产业集群创新活力。(河北日报记者吕若汐王永晨)
相关
搭建产业平台
托举企业成长
在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引导与市场活力缺一不可。
如何让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紧紧握在一起?临西县给出的答案是:创新搭建轴承产业服务平台临轴集团,通过整合各方需求、推进资源共享,托举集群内企业加速成长。
轴承产业耗钢量大,“买好钢、少花钱”是企业共同的需求。2023年,临轴集团与河钢集团合资成立铁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搭建专业化线上采购平台,帮本地企业抱团集采轴承钢原料。“通过铁铁供应链购买石钢的优质轴承钢,每吨能省20多元,一年下来企业能节约20万元成本!”邢台军华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雪云说。
截至目前,铁铁供应链已为集群企业集采优质轴承钢6.88万吨,既降低了企业成本,又保证了产品品质。
临西轴承企业长期缺乏自有品牌,有一批企业为国际知名企业代加工,品牌缺失成为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痛点。而单一企业独自打造知名品牌,需要巨大投入,短期内难以见效。为此,打造“临西轴承”集体商标,走品牌化之路,成为破局关键。
2023年11月,“临西轴承”集体商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注册,成为河北省第二个以县级行政区划地名命名的特色产业集体商标,而负责运营“临西轴承”集体商标的正是临轴集团。
为扭转临西轴承低端标签的印象,临轴集团对集体商标实行严格的统一品牌管理、质量标准制定和市场推广。使用集体商标需通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和认证,确保产品符合高于国家标准的推广使用标准,从而推动企业向高端化转型。
此外,临西还通过建设共享实验室,打开国际化合作新路径。
今年,临轴集团牵手塞尔维亚Z&S轴承公司,在临西县和贝尔格莱德共建中塞(国际)轴承产业共享实验室。一方面,引进欧洲轴承专家团队与技术成果;另一方面,结合临西轴承全产业链基础,实现“国际智力”与“本地制造力”的深度融合。
双方探索构建“研发、中试、检测、试验”四位一体合作机制,逐步扩大“临西轴承”在欧洲市场的品牌影响力与产品辐射范围,推动临西轴承产业集群加速向高端化迈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