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逐绿,京津冀共护美丽家园
积极推进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
携手逐绿,京津冀共护美丽家园
7月22日航拍的塞罕坝机械林场。
天更蓝了,京津冀三地PM2.5浓度均实现同比大幅改善;水更清了,地表水优良比例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地更绿了,大力实施生态综合治理,共完成营造林510余万亩……
携手逐绿,共建共享。今年上半年,京津冀积极推进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同筑生态屏障,共绘美丽新画卷,生态协同治理成效明显,美丽宜居京津冀取得丰硕成果。
深化污染联防联控,蓝天碧水越来越多
7月6日14时,遵化市和天津市蓟州区交界处的黎河桥断面,唐山市环境监控中心监测员张志强和同事正对黎河桥国考断面进行采样监测。
放下采样桶,待其沉入河中,缓缓拉动绳索,一桶清水浮出水面。张志强说,黎河桥国考断面是滦河水流向天津的最后一道关口。他们每月都要进行一次常规监测,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确保一泓清水送天津。
干监测工作20年,张志强眼看着黎河水从浊变清。在他看来,水质变好得益于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
上下游携手共治,保上游好水,护下游清流。三地建立重点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在资金拨付、联防联控、流域保护等领域持续发力,目前已实现京津水源上游流域生态补偿全覆盖。
今年上半年,河北省印发推进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共同行动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北京市五区联动申报永定河美丽河湖建设,天津市4个岸段纳入国家最新海湾单元名录。三地共同守护绿水青山间的美丽家园。
跨域一体、共保联治,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从“独角戏”变身“交响乐”。
三地聚焦共同面临的系统性、区域性、跨界性生态环境问题,建立京津冀生态协同专题工作组,逐步推动“一盘棋”规划、“一套标准”规范、“一张网”监测评估、“一把尺”监督执法,生态协同机制日臻完善。
共护一方水,同守一片天。
张家口市怀来县、北京市延庆区联合开展机动车尾气排放路检路查行动;北京市大兴区和廊坊市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联动执法行动……聚焦交界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三地持续开展生态环境联合联动执法。
亮眼成绩单见证共治成效。上半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3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40.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4%;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7.6%,同比上升9.9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1.2%,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
加快结构优化调整,绿色发展步伐加速
近日,唐山瑞丰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卸料区,数条铁路轨道汇聚到这里。车厢里的铁矿石由巨型翻车机倾倒进集料区,再通过地下皮带进入原料厂。
去年瑞丰钢铁与天津铁路物流中心签订物流总包服务协议,实现了“钢厂下单、铁路服务”。最多的时候,一天要用到七列火车。
“‘公转铁’后,每天减少600多辆次重型货车通行,大大降低了道路扬尘和汽车尾气排放。”瑞丰钢铁副总经理么占坤说,看小草绿得多透亮,现在的厂区就像个大花园。
从粉尘弥漫到花园工厂,瑞丰钢铁的绿色蝶变,得益于环保绩效创A。
加快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河北实现在产钢铁企业全面创A,为全省工业减排贡献12%以上。加大低碳交通工具推广力度,全省新能源重型货车保有量超3.7万辆,位居全国第一。
协同破解制约环境改善的结构性问题,三地共同编制机动车“油换电”、氢燃料电池汽车碳减排等碳普惠技术规范,在5个领域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12个示范项目入选生态环境部年度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北京、天津制定碳普惠管理办法,共同推进碳普惠项目,石家庄市搭建“碳惠燕赵”碳普惠平台,鼓励市民低碳出行。
今年3月,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天津市节能环保中心、河北省绿色发展服务中心聚焦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首次联合发布《京津冀绿色低碳技术典型案例(2024—2025)》。从数据中心节能到污水处理升级,从供热系统优化到土壤修复创新,23个典型案例将促进京津冀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推动区域产业绿色转型,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三地将推进“双碳”战略落实,扩展京津冀区域碳普惠场景,研究不同场景的区域碳普惠标准,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加强生态共建共治,绿色屏障越筑越牢
夏日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成片的绿色绵延铺展,令人心旷神怡。
“一年长高了13厘米。”7月20日下午,林场千层板分场前山一片生长40多年的落叶松林内,营林科科长常伟强正在测量林冠下云杉幼苗长势。
今年以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已完成林冠下造林3300亩,采用针针、针阔等混交方式,构建多树种、多层次、复合式的森林结构,让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更加健康。
地处京津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之间的承德,是风沙南侵京津的必经之路,也是“三北”工程的主战场。
阻挡沙源、涵养水源。翻开承德的生态账本,一组数据令人振奋:全市有林地面积已达3556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29.8%跃升至60.03%,森林蓄积量突破1.02亿立方米,为首都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绿色防线。
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合作框架协议,推动数据信息共享;开展燕山—塞罕坝国家公园创建评估筹备工作,编制完成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等9项成果报告;联合召开京津冀森林火灾联防联控会议、林草有害生物防控暨京西片区第一次联席会议并开展应急演练……
生态共建共治,三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开展绿化攻坚,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京津冀绿色屏障越筑越牢。
生态环境蝶变,吸引鸟儿到京津冀“打卡”。
衡水湖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中转站,已记录鸟类达336种;经过多年生态修复的天津七里海湿地既是候鸟的“服务区”,又是鸟儿们的“新家”;2025版《密云水库湿地鸟类名录》正式发布,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4月15日期间,观测记录到的密云水库鸟类较上一年度同期增加7种,达242种。
数据显示,目前,京津冀鸟类种数超过600种,约占全国鸟类种数的40%;京津冀候鸟有420余种,占京津冀鸟类的70%。三地生物多样性“家底”日益厚实。
共谋“大保护”、共谱“协奏曲”。一个生态与发展相得益彰、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多元化协同共治的生态环境治理新体系,正在京津冀持续构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