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新闻网立足河北,覆盖全国,基本定位为“权威媒体,新闻网站”。

太行新闻网

城市: 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 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定州辛集雄安正定太行资讯京津冀网事 更多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太行新闻 > 省内新闻 >

让长城文化融入城市血脉

来源:秦皇岛新闻网 编辑: 张新悦 时间:2025-08-04 15:01:07

清晨6点,薄雾尚未完全散去,海港区城子峪村的张鹤珊老人已手持镰刀、木杖,挎着蛇皮袋,踏上了他每日不变的行程——巡护长城。四十余载寒来暑往,张鹤珊每天步行6至7公里,耗时5小时。“长城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张鹤珊说,“只要我还走得动,我就要一直守着它。”

在秦皇岛域内,长城本体保护取得阶段性进展,长城文化基因渗入城市血脉,长城精神持续传承。

长城保护的时代接力

长城保护的火炬,已从张鹤珊传递到年轻一代手中。2003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起“长城保护员”机制,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保护网。在这张保护网里,一群充满活力的“85后”青年,组成了创新的“长城保护员2.0版”队伍。

38岁的张鹏是山海关区肖庄村人。2017年,他考取了民用无人机“飞行执照”,将现代科技引入长城巡护。每一次巡查,他的无人机如同敏锐的“空中之眼”,精准捕捉长城的每一处细节。拍摄到的图片、时间、位置及周边环境信息,都被实时传输进文物系统数据库。通过后期大数据比对,将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影像叠加,长城细微的变化便清晰可见——这为保护决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科学依据。

这支年轻队伍已有10余位成员:有退伍军人、大学教师,也有民间长城专家。科技赋能,让这群年轻人用全新的方式,守护着家乡的世界文化遗产。

“做好长城保护,实际上是一种对文化的守护。”从秦皇岛走出去的全国知名长城保护专家董耀会说。保护长城,守护中国文化的根脉,是董耀会40年来一直在做的事。这些年,他参与筹备成立了中国长城学会,参与研究《长城保护条例》,倡议设立长城保护基金委员会,主持国家文旅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城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长城事业已融入了我的生命,有生之年会陪伴着长城,一起走下去。”董耀会说。

2022年6月30日,全国首家长城文化保护人民法庭在山海关正式挂牌成立。这不仅仅是一个审判机构,更开创性地探索着“司法+保护”的创新模式。

修复后的板厂峪长城。

“我们每周、每月都会定期巡看长城点段。”法庭庭长申妍介绍,“目的就是第一时间发现保护线索,联动文物、城建等相关部门,探索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兼顾民生需求和城市发展,实现共赢。”法庭成立以来,还通过开展“公众开放日”“公开课堂”等活动,邀请群众走进法庭,以真实案例释法明理,让法治精神和保护意识深入人心,鼓励更多人自愿成为长城保护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从张鹤珊老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到董耀会的研究与社会呼吁,从“2.0版”青年们用科技编织的防护网,再到法治力量的强势介入和公众的广泛参与,长城保护的力量正日益壮大。

长城基因厚植文化沃土

驱车行驶在京哈高速,山海关服务区如一块嵌入大地肌理的青灰城砖,吸引旅客们驻足拍照打卡。“还以为是景区呢,里面有好多长城元素和文创。”沈阳游客张晨文说。

这是全国首个长城文化主题服务区,烽火台模型的桌台、长城砖式的台阶,配上长城剪纸、诗词和皮影武士,以及文创雪糕、糕点……游客们还未到长城,先在此了解长城知识,做好游览准备。

步入燕山大学西校区图书馆内的“读懂长城”主题书店,目光即刻被一道蜿蜒的“长城砖墙”所牵引。烽火台造型的书架,垛口线条的阅读灯,长城壮美轮廓融入每一处设计肌理——这是全国首家以长城为主题的书店,近500种、2000余册长城主题书籍在此构筑起纸上关隘,堪称国内长城题材出版物的“百科全书”。

从研究探索到成果绽放,从学术殿堂到市井生活,长城文化基因,已深深植入这座城市的肌理与脉搏之中。

2020年,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在我市成立,其研究触角跨越区域经济、旅游管理、语言文学、对外翻译、艺术设计及出版传播等多个领域,不仅夯实了学术根基,更直接服务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让长城的文化影响力从纸面走向现实。

燕山大学连续主办三届“长城学论坛”,“通过论坛这个平台,我们得以看见长城基础研究的新成果,它不断开拓新领域,挖掘更深层的精神价值。”中心执行主任陈玉表示,“通过论坛,长城跨越时空的非凡魅力与时代价值被更多人所感知、所认同,点燃了市民对长城的认知热情,长城精神逐渐融入城市的公共话语。”

今年,燕山大学《长城文化与文创产品设计人才培训》项目正式启动。项目负责人、燕山大学副校长陈国强说:“这意味着,未来源自长城的灵感与设计,将不再局限于展馆与书籍,而是化作一件件精美的文创产品、一场场沉浸式体验,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装点城市的公共空间,真正让长城文化的‘血脉’在城市中流淌、涌动。”

长城资源化为发展优势

借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东风,一条153公里的长城旅游公路如金色丝带般在秦皇岛铺展开来。这条精心规划的“黄金线路”,巧妙串联起沿线醉人的自然风光与丰富的人文宝藏。它将10个“最美长城村落”、14个国家级及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串珠成链”,织就了一张活力四射的长城文旅网络。沿线的村民们,纷纷搭上“长城经济”的快车,共享文旅融合发展的甜美果实。

走进山海关区孟姜镇北营子村,古朴大气的民宿街景,与不远处蜿蜒的古长城、沧桑的城墙遗址遥相呼应,诉说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瞅准长城文旅热,我们把村里闲置老屋盘活,打造‘长城人家’主题民宿。”北营子村党支部书记李成锁兴奋地介绍。短短几年,8家精品民宿,加上4家地道的大食堂、农家院,共同构成了诱人的“长城味道”。这“长城饭”吃得有多香?李成锁的笑容藏不住:“今年五一假期,民宿全满。加上餐饮,全村进账150万元。端午这几天,大樱桃采摘又火了一把,收入15万元。”

长城的故事,不再只是尘封的历史。在山海关古城景区的长城剧场内,战鼓擂动,号角长鸣,手持长戈的“秦军士兵”列阵森严,瞬间将观众拉回金戈铁马的古代战场。大型室内史诗演出《长城》,以“复活”“出征”“离乡”“筑城”“天下”“光明”六幕磅礴叙事,近一小时的光影盛宴,集中展现了秦皇岛“山海之怀、长城之魂”的壮阔画卷。

今年五一假期,山海关更构建起昼夜流转的“长城文化磁场”。白天,百名披甲将士擂响战鼓,12场沉浸式展演轮番登场,让人目不暇接;夜幕降临,瑞莲阁公园上演光影奇观,裸眼3D与全息投影交织,如梦似幻。天下第一关城楼化身巨幕,长城光影秀震撼上演,时空在此刻被巧妙重构。“太震撼了。现代科技让古老的长城文化‘活’了起来,玩得开心,学得深刻。”来自辽宁鞍山的游客赵宁由衷赞叹。

古老的长城,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焕发新的活力。文旅深度融合的澎湃动能,不仅让沉睡的文化遗产“活”起来,更让沿线百姓的腰包“鼓”起来,“长城经济带”的壮美画卷,在新时代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张新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