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为证——阜平警民同心赓续抗战岁月鱼水情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14年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特别是8年全面抗战的艰苦岁月中,燕赵儿女众志成城,凝聚起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从抗战烽火中淬炼出来的伟大抗战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值得被铭记和传承。
政法部门拥有着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一代代政法人,始终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政法事业的无限热爱,履职尽责,守护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宁。今日起,本报推出“烽火记忆 法治传承”系列报道,重走抗日根据地,寻访抗战遗址,追寻抗战烽火记忆,展示新时代基层政法队伍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抗战精神,激发创新伟力的特色举措和汲取精神力量的典型事例,体现历史与当代的使命衔接、法治力量的传承延续。
图为民辅警和义警走访刘生科老人。
图为民辅警和义警在草垛沟烈士陵园重温抗战故事。
(扫描二维码 观看相关视频)
7月30日,经历强降雨的阜平迎来了阳光,王金山骑着电动车,又一次向草垛沟出发。
15公里,山路盘旋向上,路边植被茂密。终点,是埋葬着12位无名烈士的草垛沟烈士陵园。
看到陵园安然无恙,王金山才放了心。王金山是草垛沟村村民。每月,他都来这里清扫墓园,陪烈士们“说说话”。
阳光灼黑了他的脸庞,马甲上,“老区义警”四个字分外醒目。
草垛沟,藏在阜平县中部的深山里,是史家寨乡的一个村庄。“过去,乡亲们出趟山可不容易啦。”王金山说。
2012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在阜平吹响。2019年,草垛沟村人集体搬迁完毕,迁出大山,住进了史家寨小区的楼房。
王金山抹了把汗水:“搬出大山,我们感念党恩;回来扫墓,为的是牢记是谁用命换来了这好光景。”
搬出大山,不忘来路
史家寨小区外的大路边,蘑菇大棚连片,卫生院、学校一应俱全。“乡亲们务工、就医,孩子们上学,都很方便。”王金山说。
宽阔的马路穿村而过,路旁,是整齐的楼房。广场上,健身器材齐全,老人们在树下乘凉,孩童们嬉闹游戏。
我们走进小区,乘电梯上楼,见到了草垛沟村99岁的刘生科老人。老人耳朵有点儿背,心里却亮堂。
提起草垛沟的军民抗战,老人眼泪瞬间盈眶。
时间回溯到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阜平,是我党我军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的首府所在地。边区政府和军区司令部,曾驻扎在史家寨。草垛沟,是深山里的一道红色“血脉”,战场医院,就设在村民家里。
热乎乎的土炕,是百姓们热乎乎的拥军情。“老百姓让伤员睡炕,自己打地铺!”老人声音发颤。战士们不忍心,硬要自己打地铺。后来,大家商量着干脆都睡炕,这样伤员集中住入几家,村民们集中住进另几家。
1943年秋,日寇铁蹄踏破山梁,三路合围草垛沟!
晋察冀军区一部一队战士奉命掩护伤员转移,在草垛沟一带狭路遇敌,枪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我军战士拼死抵抗,但敌众我寡,最终,12位战士血染山沟。
硝烟未散,村民们含泪抬着年轻英雄的躯体,深一脚浅一脚,将他们埋进熟悉的大山。没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没有墓碑,只有青山做伴。
为了缅怀他们,2012年,政府建了草垛沟烈士陵园。2013年国庆节,12位无名烈士迁葬于此。松柏肃立,守护着无言的壮烈。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阜平,地处太行山深处,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当年,阜平人口不足9万,却养育了2万多人的抗日部队和工作人员,5000余阜平儿女为国捐躯……
“当时村村是堡垒,人人是战士!”这几年,王金山为村里整理村史,军民一心抗战的故事让他血脉偾张。
1938年初,晋察冀边区各根据地陆续建立起公安保卫组织,并普遍建立起了群众性保卫组织——人民自卫队,协助公安机关做好锄奸、维持地方治安工作。1939年6月25日,晋察冀边区公安总局在阜平成立。战火纷飞,军民一边打仗,一边锄奸清特,守护百姓平安。
“听老人讲,当年藏粮的地窖,就在我家老院里。石头垒砌,严丝合缝,看不出痕迹。” 草垛沟村村民王金田说。
王金田和王金山是发小,他们加入“老区义警”不是偶然。他们回忆说,上小学时,就经常听抗战故事,当时就在心里埋下了保家卫国的种子。
在阜平这片热土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新时代,脱贫后的乡亲们不忘党恩,自发投身公益。公安机关因势利导,2021年8月,“老区义警”诞生了。很多像王金山、王金田这样的党员、群众加入义警队伍。
如今,3145名“老区义警”遍布阜平村落。他们是民辅警的“延伸臂膀”,与民辅警一起联查社情民意,联宣政策法规,联防校园安全,联动交通劝导,联勤巡逻防控,联调矛盾纠纷。
“2024年1月,我们推进‘三警’融合,构建起‘民警+辅警+义警’的群防群治新模式。”阜平县公安局党委委员李少亮说,“效果也是实打实的。今年上半年,阜平警情呈下降趋势,行政受案同比下降30.37%,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王金田平日在各村转着卖早点,后来成为史家寨义警中队中队长。“每天卖早点转这一圈,啥情况也都了解了。”王金田说。
2022年10月25日一早,他像往常一样出摊。在一个小卖部门口,他看到一名三十来岁的女子在讨吃的,问她家在哪、叫啥,她都说不清,精神似有问题。
王金田立刻联系派出所。民警几番周折,联系上女子家属。原来女子是涞源人,外出时走失了,家属正焦急地寻找。
史家寨义警中队设在史家寨小区。“我们每个月都会开民辅警和义警联席会。”史家寨乡派出所辅警段玉飞说。
“民辅警经常和我们通气,发预警信息,教调解技巧。村民有啥事,我们现场就解决。”王金山说,“村民们也没啥大矛盾,多是地边摩擦。我们跟他们念叨几句‘你家老人和他家老人还一块打过鬼子呢’,这事儿就过去了。”
守护平安,情暖山乡
行走在史家寨,防溺水的宣传横幅随处可见。史家寨乡派出所的民警讲起了发生在去年的一件事。
2024年7月14日,史家寨鹞子河畔,骤然响起“有人落水”的惊呼声。湍急的河水中,只见一个身影在挣扎。
“快救人!”正在巡逻的义警肖金辉大喊一声,急忙拨打派出所电话。
警情就是命令!史家寨乡派出所的民辅警带着救生装备,冲向河边。
几乎同时,义警高林军手机响起,得知出事点就在附近,他抓起救生衣,直奔河边。他纵身跃入水中,奋力游向挣扎的身影。接近落水者后,他一把托住其腋下,顶着水流往岸边拖。
赶来的民警快速抛来救生圈和绳索,众人递出长竹竿。
高林军将落水者顶到浅水区,岸上数双大手,死死抓住落水者,连拖带拽,将他拉上岸。
汗水、河水,浸透了大家的衣服。惊心动魄的几分钟,是阜平警民鱼水深情的写照。
他们传承的是老区人的红色基因,揣在心里的是对家乡沉甸甸的爱。
今年7月25日傍晚至26日凌晨,阜平发生强降雨。多地道路阻断、车辆被淹,多名群众被困。
7月26日9时许,史家寨乡派出所接到一个紧急求助电话。报警人焦急万分地说,来自湖北、河南等地的6名亲属在史家寨乡定家庄村养蜂,与家人失联。
民警立即携带装备,徒步急行3公里,以最快速度挺进定家庄村。
抵达后,民警迅速联合村“两委”干部、义警争分夺秒展开地毯式搜寻。历经两小时紧张排查,最终在村域内寻到6名失联的养蜂人。
将他们妥善安置后,派出所民警马上向他们远方的家属传递了平安讯息。
“阜平的山,浸着先辈的鲜血。”望着连绵的青山,史家寨乡派出所负责人任海忠声音低沉,“守护这片热土的平安是我们的责任。”
强降雨发生后,阜平公安民辅警、义警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全力投入抢险救灾,在山路上、在积水区,连续奋战,转移安置群众,救助被困人员,排查险情,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青山无言,巍峨如昔。它见证着穿越时空的守护与奔赴,见证着绵绵延续的鱼水深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