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多地打造燕赵宜居县城新标杆
补短板强弱项 提升县城建设品质
我省多地打造燕赵宜居县城新标杆
今年是河北省县城建设样板培育工作收官之年。7月4日,河北省印发第二批燕赵宜居县城建设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26项县城建设典型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从2023年开始,河北省以燕赵宜居县城建设为抓手,通过样板培育示范引领,因地制宜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提升县城建设品质,努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承德市隆化县从飞线入手做好城市更新,为人居环境带来更多改变。
隆化县将线缆入地纳入城市更新重点任务,建立由政府牵头,住建、城管、电力、通信运营商等多方参与的联动机制,明确各方主体职责。该县在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等示范区域率先推行线缆入地,按“地下管网改造、拆除飞线、空间功能提升”分步推进,降低一次性投入压力。目前,包括迎宾大道、兴州路等主干道在内的部分道路上空飞线已经完成入地,正在进行二期改造。
“推窗见绿”让更多的城市“长”在了公园里。
邯郸市魏县通过“一园带十园”等项目新增公园游园,提高绿地率,构建“半城烟火半城绿”的城市图景,打造蓝绿生态空间。邢台市临城县通过动静分区设计,融合亲水景观与体育场馆,满足全龄化需求,并在有限空间内统筹解决生态修复、停车配套、休闲娱乐等综合问题。
县城“颜值”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也在完善。
“七个一”,是石家庄市元氏县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经验做法。元氏县按照完整社区建设理念,系统整合住建、民政、教育等12个部门资源,构建集街道办公、儿童活动、菜市场、食堂、养老、卫生室、图书室空间功能于一体的社区配置标准,推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同步建设。
恒山社区位于元氏县城乡接合部,辖区内新建小区多、农业转移人口多,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为更好地给居民提供服务,2023年起,恒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采用开放式功能理念,围绕“两个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和党员活动中心),打造汇集儿童托幼、老年日照间、群众活动室等功能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精准服务“老小弱残”等群体,推进完整社区建设,为居民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
县城建设强调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邢台市清河县将羊绒小镇片区确定为城市更新示范性片区。小镇内功能分区规划合理,多以窄马路、密路网为主,风貌以多层建筑为主。特别是近两年,羊绒小镇以项目为支撑,塑造羊绒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平台,推动“两轴、三区、两园”规划建设,依托“文商旅”产城融合,打造宜居宜业片区典范。通过“设施提质、秩序规范、业态升级”,羊绒小镇片区实现了从隐患频发到安全畅美的转型。
县城建设更注重“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邯郸市大名县是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以古城保护更新带动文旅产业升级。该县打造了四大主题街区、国潮夜市、宋文化街,植入汉服体验、非遗展示等特色业态,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消费场景,吸引大量游客,提升了县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县城建设离不开完善的道路交通网络。承德平泉市构建“城市—城乡—镇村”三级公交网络,辐射238个行政村,依托“多规合一”科学布局71条线路,并创新“客货联运”模式,打通“快递下乡、农产品上行”双通道,实现便民出行、产业兴旺互促共进。
按照《燕赵宜居县城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今年,我省将基本补齐县城建设短板弱项,县城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设施韧性进一步增强,城市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