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上丨水质好不好,生物来投票
近日,从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传来的一则消息令人振奋——2024年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监控中心组织开展白洋淀及主要入淀河流水生态监测工作,初步摸清白洋淀及主要入淀河流水生生物本底。尤其在白洋淀鸪丁淀发现了一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五月四节蜉(Baetis majus)。经过形态学专家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精确比对,证实了这一中国新记录种的存在。这一发现,说明白洋淀水生态系统持续向好。
淀泊湖河水质好不好,生物来投票。连续四年,白洋淀水质保持在Ⅲ类,稳居中国良好湖泊行列。好水质来之不易,这一成就不仅体现在监测数据上,更直观的反映是:白洋淀的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均迎来历史性增长。
凡事有其要,执其要者事成。“华北明珠”重放光彩体现了白洋淀水生态系统性治理的必要性。多年来,通过拆除围堤围埝、打通补水河道、实施“引黄济淀”工程等,白洋淀水域面积从170平方公里恢复到约300平方公里。这种全域统筹的治理模式,打破了“头痛医头”的旧思维,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打下了坚实基础。
4月14日,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实验室内,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监测处负责人、一级业务主办乔雅君正在展示标本样本瓶中的五月四节蜉。
于民而言,“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是淀边人记忆中白洋淀的美好样子,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近年来,随着修复工作的持续推进,白洋淀生态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淀中村、淀边村实施了生活污水、垃圾、厕所等一体化综合治理,处理后的中水通过管道排到淀外进行资源化利用,大幅减少入淀污染,水质实现持续改善。
作为“华北之肾”,白洋淀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要问生态保护做得如何,种类越来越丰富的生物最有发言权。数字无言,却最有力量。截至目前,白洋淀野生鸟类达295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了89种,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更是在此安家繁衍,一度被认为在中国绝迹的彩鹮也在这里被发现了踪迹。野生鱼类恢复至48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了21种。
生物多样性提升了城市发展的“含金量”。如今的白洋淀成了热门景点,淀边的菱角、莲藕、鸡头米、咸鸭蛋等特色农产品也走俏市场。在保护生态中促进发展、带动民生,在民生改善基础上更加注重保护生态,无疑是一条共赢之路。
水质改善不能仅靠数据达标,更需生态系统的整体复苏。从青头潜鸭到五月四节蜉,从“水下森林”到“候鸟天堂”,每一种生物的回归都彰显了环境治理的成效。与此同时,白洋淀的生态环境治理经验也为湿地保护提供了重要借鉴——唯有尊重自然规律,让生物投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共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