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榜样之光点亮职工技能成才之路
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作为产业技术工人队伍的杰出代表,在时代浪潮中,用双手托起中国制造,用匠心铸就大国重器。4月29日,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发布“新时代技能报国的劳模工匠典范”先进事迹,并授予张雪松、夏立、孙宁、邓晶、李利杰等5名技能型产业工人代表“燕赵楷模”称号。
榜样如炬,照亮前路。当千万职工争相成为“追光者”,当“学先进、做先进”蔚然成风,必将凝聚起中国式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汇聚成昂扬奋进的时代洪流。
张雪松
张雪松:用焊枪在“复兴号”勾勒“中国速度”的“高铁裁缝”
从追赶到领跑,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为新时代高铁工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生逢盛世,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机修钳工首席技师张雪松深感幸运。工作30年来,他立足岗位,攻坚克难,在复兴号车体上勾勒出中国速度。他们的每一次技术突围都是对国之重器的硬核支撑,每个精度突破都在重塑中国制造的全球坐标。
1992年,当张雪松踏入工厂大门的那一刻,就与铁路车辆制造结下了一生的缘分。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他开启了“跨界学习”模式:白天在车间实操,夜晚自学铆焊、电工、计算机知识,还进修了机电和自动化课程。从最初在唐山市职工技能大赛上崭露头角,到后来屡次在省市及全国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张雪松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为机械钳工、数控装调维修工等领域的佼佼者。
2005年初,中国高铁发展迎来关键阶段,张雪松团队接到了一个极为紧急的任务:一个月内制造出铝合金样车。毫无经验的团队遭遇焊接变形“拦路虎”。张雪松带领团队成员连续奋战,排查了17个影响因素、100多种工况。当众人陷入僵局时,他敏锐捕捉到通风设备风速超标0.2米/秒的异常,一举破解难题。此后,他又接连攻克30余项技术瓶颈,完成10余种工装改进,终于实现了中国高铁铝合金车体从0到1的突破。
动车组量产阶段,焊接机器人焊缝质量差、进口刀具损坏等问题频发,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张雪松通过排除法一点点调整激光传感器参数修复焊接缺陷,凭借绝招修复价值高昂的进口刀具,为企业节省大量成本。2017年,在中车唐山公司“铝合金车体智能制造”项目中,他紧盯机器人打磨超差问题,连续蹲守设计出定位工装,将精度控制在0.05毫米内,使打磨效率提升200%。这次突破不仅是效率提升的飞跃,更是中国高铁智能制造的一次突破。
作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带头人,张雪松将车间化作课堂,以“导师制+项目制”培养出30多名技术精英,其中13人成为国家和省部级劳模。他编制15种教材,完成5000余人次培训,并通过网络平台激发基层创新活力。作为工厂智能制造竞赛团队的主教练,他带出的选手在国家和省市竞赛中,夺得了18项大奖。他领衔的“张雪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评为全国劳模创新示范工作室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夏立
夏立:在大国重器上雕琢毫米级精度的“智造尖兵”
国家责任,点燃使命灯塔。国家荣誉,浇筑大国重器。夏立就出生在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红色军工文化的大院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忠诚信条,浸润着他的成长时光。
在亚洲最大“天马”射电望远镜工程中,夏立负责方位俯仰控制装置的装配,这是决定天线指向精度的核心。此前,这类精密装置依赖进口,核心技术被国外封锁。为打破困局,首个高精度控制装置装配任务交到夏立手中。钢码盘托盘装配是最大难题,零件经精密磨床加工后,运动精度仅0.02毫米,与0.004毫米的指标要求相差甚远。夏立果断突破传统钳工精加工方法,决定在托盘运动状态下手工打磨。他如同闭关修炼的武者,在接下来的三天里,专注地在钢码盘每平方厘米修磨近千个点。打磨过程困难重重,出现凹点就得重新打磨,还要防止角偏。当测量设备表针在1个微米位置微微颤动,总师和众人围拢过来。“成了!成了!”激动的声音响彻现场。这三天的坚守,他攻克了望远镜高精度指向制造难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以“中国精度”树起自主创新的丰碑。
0.004毫米的精度,机器无法替代,全靠钳工凭借经验反复观察测算,把握零件的移动变形量。夏立深知,在航天、通信装备装配中,0.001毫米的误差都可能让卫星“迷路”,让信号“消失”。
作为一名钳工,只要按照设计师的图纸将设备精确装配,就算圆满完成任务。但夏立不止于此。“夏立创新工作室”既保留了传统师带徒模式,又借鉴学校模式,采用“项目+课堂”的创新学习机制培养和输送技能人才。他毫无保留地分享技术难点与工作心得,带领团队攻克百余项技术难关,获得多项专利。
30多年来,夏立亲手装配的天线,点亮“天眼”、指引“北斗”、护送“神舟”、守护战舰。他以极致的磨砺,不断提升“中国精度”。
孙宁
孙宁:为特种机器人装上智能大脑的“研发大师”
从年少立志到行业领军,中信重工开诚重工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机器人研发工程师孙宁用“奇思妙想”突破技术瓶颈,以匠心打磨产品,为特种机器人装上“智能大脑”,在危险场景中守护生命安全,开辟了中国特种机器人产业新天地。
1987年出生的孙宁,少年时目睹同学父亲因生产事故致残,从此立志成为机器人工程师,让人们远离危险工作环境。2015年,刚加入公司的他,在绘图竞赛中惨败后开启逆袭之路。一年写满30个笔记本、画出一万多张图纸,将工艺细节烂熟于心,完成了从技术“菜鸟”到行业“快手”的蜕变。
2015年,孙宁临危受命,要在3个月内研发出消防机器人。面对“零经验、零参照”的困境,他带领团队查阅200篇论文,试验17种方案,累了就在办公过道用泡沫垫打个盹,困了就用冷水洗把脸继续攻坚。关键时刻,电视上的坦克画面激发灵感,他借鉴坦克结构设计机器人“负载”系统,成功攻克核心难题。最终,中国首款防爆消防机器人诞生,重量仅为国外同类产品一半,体积缩小三分之二,获中科院“国际先进水平”认证。此后,团队不断迭代,形成全球最全消防机器人矩阵,远销10国,在故宫消防演练中大放异彩,更在实战中成为消防员信赖的“生命守护神”。
孙宁的创新脚步从未停歇。当国内防爆巡检机器人市场被国外垄断,他立下“军令状”,带领团队从核心部件入手,将执行元件减重75%,研发出全球首款仅220公斤的小微防爆巡检机器人,成本降低40%,巡检效率提升300%,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疫情期间,他和团队48小时研制出防疫消毒机器人驰援武汉,喷洒效率达人力20倍,为抗疫筑起科技防线。
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孙宁深知传承的重要性。他创立“孙宁劳模创新工作室”,推行“三事法则”,手把手培养新人。工作室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研发专项,取得发明专利37项、实用新型专利56项,使公司稳居“中国智能特种机器人产业第一梯队”,锻造出智能装备领域的“创新铁军”。
邓晶
邓晶:为万吨甲醇装置精准把脉的“化工医师”
在开滦集团唐山中润煤化工有限公司的钢铁丛林里,邓晶是一朵绽放的“铿锵玫瑰”。在这个以男性为主导的化工战场上,她用18年光阴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传奇。
邓晶从事的焦炉煤气制甲醇工艺是利用煤在炼制焦炭过程中产生的焦炉煤气来生产工业基础原料甲醇,是开滦集团京唐港煤化工园区绿色循环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份易燃易爆、工艺复杂、危险系数高又充满各种挑战的工作。22岁初入开滦中润时,焦炉煤气制甲醇工艺在当时是全国的第四套,由于技术封锁,几乎没有可借鉴的操作经验。在这个几乎全部是男性的车间,邓晶没有因性别而退缩。她一头扎进装置区,钻遍每台设备、跑遍每根管道。在装置投产的关键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设备跳车事故将她推到了风口浪尖。装置突发1250摄氏度高温、5.5兆帕高压险情,险情就是命令,她果断发出指令,成功完成甲醇系统首次紧急停车,以“零失误”操作一“战”成名,也让工友们看到了女性在化工领域的硬核实力。短短5年,邓晶便凭借过硬本领成为了公司的值班长。2015年,第七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她一举拿下国赛个人第一和团体第一,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邓晶不仅在操作技能上出类拔萃,更在创新领域成果斐然。面对二级加氢脱硫槽裂缝,她提出不停车检修方案,减少甲醇损失8280吨;发明新型分离过滤一体式煤气过滤器,每年增加利润超百万元。2014年,“邓晶创新工作室”成立。他们针对生产难题发起“攻坚战”。工作室累计完成7项创新项目、攻克12个技术难题。2020年,“邓晶创新工作室”获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在追求技术创新的道路上,邓晶也不忘担当社会责任。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她积极参与宣讲活动,将党的精神和自己的技术经验传递给更多人;作为劳模工匠,她走进企业、校园,以自身经历激励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从生产一线到宣讲讲台,从技术创新到人才培养,邓晶用她的专业与坚守证明:在建设制造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每一位劳动者都能绽放独特的光彩。
相关推荐: